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凤台县
一句嘱托,三代接力——记凤台县板张集烈士陵园二代义务守墓人李学成
来源:沈军 2023-04-18 22:29:30 责编:纵强 喻寒松 王逸群 实习编辑 刘静雯

李学成,凤台县丁集镇郭徐村板张集自然村村民,凤台县板张集烈士陵园二代守墓人。

如果你走进烈士陵园,就会看到一个在陵园里忙碌的人。在众人眼中,他憨厚、朴实,举止木讷、话语不多,给人的印象是从不提要求、不讲报酬的人。20年来,他默默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地方,书写了一位基层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李学成的父亲李文传,是一名孤儿。由于孤苦伶仃、无家可归,常年住宿在板张集寺庙里,成了一个“小和尚”,泪水与孤独伴随着童年。抗日战争后期,他勇敢地为在这一代战斗的八路军站岗放哨,了解敌情,被任命为儿童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李文传所住宿的寺庙成了解放军临时的大后方,部队在此休整,救护伤员。1948年,解放凤台时李文传更是表现积极、冲上一线,为战士们送衣送饭、救护伤员,亲眼目睹了勇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面。一天深夜,前线陆续抬回来李振海等12位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战士,虽经救治,仍未能挽救这些英雄们的生命,后来安葬在板张集西的一片田野里。

部队首长临走时嘱托一直在此忙前忙后的李文传:“这些烈士都是为咱们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能过上好日子牺牲的,他们都远离家乡,在这里没有亲人,你们就是他们的亲人,今后全靠你们看护好他们的忠魂烈骨……逢年过节多来看看。”16岁的李文传含着泪,坚定地点了点头。为了这一承诺,他义务守墓55年,直到2004年溘然长逝。

李文传临终前的一天,把二儿子李学成叫到烈士墓前,与55年前的那天情景极为相似,郑重地把当年部队首长的话向李学成做了转述,叮嘱儿子接过这个传承革命精神的接力棒。为此爷俩在烈士墓前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黑白照,至今仍被李学成珍藏着,时刻不忘父亲的嘱托。

2004年起,每年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李学成带领子女为坟墓添土植树,精心照管,让烈士们长眠于青松翠柏之中。同时向祭扫人们讲述英雄的事迹,饮水思源,牢记历史,继承革命光荣传统。

板张集烈士陵园原先面积较小,随着清明节前来瞻仰的机关、学校、团体的人越来越多,李学成就到村里协商,主动拿出自家两亩多好地,与陵园周边地块的村民进行调换,以此扩大陵园面积。

凤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2019年初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会同县新四军研究会,通过政府助资、团体、民间、个人捐款等形式,扩建了陵园,竖起了烈士纪念碑,盖起了近百平方米的烈士事迹展览馆,还修了通向陵园的水泥路。此后几经扩建,发展成一个占地25亩,拥有树木花卉近5000多棵,集路、桥、亭、林、门、碑、雕、馆于一体的陵园。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投入资金60余万元用于陵园建设。目前,陵园内松柏苍翠,四季常青,花香木秀,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为保持陵园环境整洁,李学成一家人义务担当保洁员,每天打扫前来瞻仰、观光人员留下的纸屑、包装袋、果皮等垃圾,同时对陵园内馆、碑、亭进行除尘、擦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春节,瑞雪普降,雪花飞舞。李学成从烈士陈列馆出来准备回家吃饭,然后再带领子女来陵园祭祀。可由于馆前地板湿滑,一不小心,摔个仰面朝天,造成昏迷不醒。幸亏儿子及时发现这一状况,连忙拨打120救护车急救。到达凤台县人民医院时,医生看到李学成后脑摔伤重度昏迷,不敢救治,建议转至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得知这一情况,当时负责筹建板张集烈士陵园的县老干部、原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孙以明急忙赶到县医院联系转院到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及时抢救,终于挽回了李学成的生命。春节前从日本赶回来探亲的胡之光烈士的外孙女林小玎女士,在给安葬在板张集烈士陵园的外婆上坟时,听到这一情况,也专程赶到医院看望。孙以明一直为李学成的伤病担忧,自掏腰包从凤台县人民医院购买多支“白蛋白”为他增添元气。

这几年,李学成由于身体伤病的原因,体力、精力不如以前,他对二儿子李杰说,今后这份担子由你承接了,这个责任义不容辞,这是你爷爷的遗训。李杰听从了父亲的话,接过三代人守墓的接力棒。

李学成先后被评为“淮南好人”“安徽好人”“中国好人”,2019年荣获“淮南市道德模范提名奖”。2023年初,李学成被淮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最美拥军人物”的光荣称号。(沈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