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经开 三十而立——“大事频发”“频繁露脸” 合肥这个区缘何迎来发展新高度?
来源: 安徽日报党媒云 2023-04-23 19:23:55 责编: 小当

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追加投资约10亿欧元,在该区建立新公司,刷屏国人朋友圈;安徽合力新能源智能工业车辆产业园建设项目正式拉开大幕;海尔将携手合肥,全面开启新一轮战略合作……近日,刚刚度过30岁“生日”的合肥经开区接连传来好消息,不禁让人感慨其“二次腾飞”的风头正劲。作为安徽工业制造第一区,“科创+产业”的前瞻布局,开启了合肥经开区先进制造业的大格局,引领着新的发展阶段。

来自创新和产业的加持

4月18日,大众汽车集团在上海国际汽车展上宣布,将斥资约10亿欧元,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和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新公司“100%TechCo”将落户合肥。新公司将整合大众汽车集团在华整车开发、零部件研发及采购职能,提升开发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并把中国本土先进的技术引入产品开发早期流程。使车型产品更敏捷地响应中国客户需求,推动产品更快走向市场。新公司将于2024年年初投入运营,未来将拥有超过2000名采购及研发领域的员工。将统筹大众安徽MEB平台车型的开发,并负责开发聚焦电动出行、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平台功能及模块,在大众汽车品牌计划于2024年推出的新车型的开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大众安徽整车制造工厂

是什么让大众汽车集团如此坚决地再次布局合肥?在去年12月底,大众安徽首席执行官葛皖镝在2022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GIV2022)上曾解释,选择合肥践行大众全球电动化愿景,是看到了18个月建成全球领先MEB工厂的“安徽速度”,更是世界一流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快速集聚给大众带来的信心。

传统产业有了科技创新的加持,在合肥经开区焕发出新的活力。而新布局的产业,如今也已开始生根发芽。

作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四大平台之一的合肥大健康研究院,4月20日对外发布了一项研究进展。该院微生物药物中心朱书团队发现炎症性肠病(IBD)的新型易感基因及其致病机制。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受到多因素影响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局限性,存在药物应答率低,以及耐药性等问题。针对这些临床治疗难题,该院团队筛选疾病的新型敏感标志物,并明确其致病机制与关键致病因子,建立临床靶向阻断关键致病因子的新型个体化诊疗策略有助于提高药物应答率,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的研发小组

2021年三季度开始,合肥大健康研究院不断招引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也发布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今年2月23日,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在该院召开,众多落户合肥、在分子制药等领域掌握先进技术的公司集聚,为合肥生物医药战新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合肥空港区域,新桥集成电路科技园同样引人瞩目。5平方公里内,集聚了长鑫存储等一批产业链企业。目前,该区已集聚72家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2022年实现产值137亿元,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实现产值超1400亿元。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一体化的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无疑,在上述三大战新产业领域,合肥经开区都起了先手,并经过几年持续培育,形成产业合力,引领行业创新,赢得全球瞩目。

 前瞻规划开启创新发展新格局

20多年前,当海尔在合肥经开区落地工业园时,中国的工业制造刚刚进入劳动密集型的爆发期。如今,海尔在合肥经开区的智能制造工业园,成为智能家电的标杆工厂。年初,全球灯塔网络发布第10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成功入选,为国内智能控制器行业首座“灯塔”。而围绕现有工厂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打造智能家居展销馆等方面,海尔将与合肥携手打造智能家居产业之都。此外,合肥经开区还有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均成功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名单。“安徽合力新能源智能工业车辆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招标公告日前发布,标志着去年8月安徽合力宣布投建的新能源智能工业车辆产业园建设项目正式拉开大幕。合力无人驾驶叉车,如今知名度越来越高,在技术创新加持下,卖产品逐步变成了卖服务,合力叉车引领着中国叉车行业深刻的体系变革。

合肥海尔奥卡斯智控互联工厂

这些,都是合肥经开区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抓手,持续聚焦“工业互联、智改数转”,加速数字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从传统制造大区一路走来,回头看,合肥经开区在关键时刻对发展格局的前瞻性规划,引领着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在安徽,无论是对辖区规上企业实施综合发展质量评价,还是提出“科创+产业”发展路径,亦或率先提出实施“亩均效益论英雄”的发展导向,合肥经开区一次次走在安徽改革发展的前列,取得一系列创新发展成果。

南北双城、发展双轮,合肥经开区立足30年改革开放发展基础,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规划、布局,打造南优北拓的双城发展格局,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等先进理念融入产业培育中,打造实实在在的战新产业集群。

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灯塔工厂”车间,平均每0.5秒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

“从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现在和今后的主题是战新培育、产业集群”,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说。瞄准电子信息产业,合肥经开区引进了联宝,如今已成为合肥首家“千亿企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引入了力晶,从而诞生了长鑫项目,成为中国最大的DRAM芯片核心研发制造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引入大众汽车,促成与江淮汽车的合作,并融合造车新势力蔚来及众多供应链优秀企业,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两大战新产业集群在该区加速集聚,涵盖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产值增长迅猛;新能源汽车集聚企业76家,2019年以来产值每年增长20%以上,2022年产值415亿元。目前,合肥经开区已形成”3+6”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战新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导产业),开创和引领着新的发展阶段。 

持续为科创提供优质土壤

科创为魂,合肥经开区在产业提升的同时,也持续为科创提供优质土壤。

4月6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第三届管理委员会会议在合肥经开区南艳湖旁的科创基地里召开。在与合肥市签约共建近10年时,城市生命线系统正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保障,也作为“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向全国推广。近年来,安徽省全面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投资24.5亿元,基本覆盖16个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四大领域,监测燃气、供水、排水等地下管网2.8万余公里、桥梁325座,打造出“安徽样板”。由应急管理部、安徽省、清华大学、京东科技、科大讯飞等共同组建的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集团(安徽)有限公司也已成立,围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数据云平台、监测服务、生态培育等核心业务,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及家庭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组团输出城市生命线技术、产品、方案和服务,实现产业化发展战略,培育城市生命线安全产业集群高地。

像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这样的科研基地,在合肥经开区还有不少,瞄准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

根据规划,合肥经开区以“明珠广场片区”为核心、“翡翠湖”“南艳湖”为节点、繁华大道和锦绣大道为廊道,布局创新空间构建“两湖科创圈”,打造“四生”(生产、生活、科技、自然)融合生态,加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全面激活“四新”经济。目前,“两湖科创圈”已连珠成串、成型见效,对该区战新产业发展贡献巨大。

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高端智能车间

合肥经开区还投资重金建设了21个科技园区,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吸引集聚了超过2000家高潜力科技创新企业,2022年产值已超千亿。而与大院大所的合作,则催生出天港自主研发首款新药获美国FDA默示许可开展临床试验这样的丰硕成果;盟维新能源自动化锂金属电池制造专用产线是中国乃至全球首创……

合肥经开区充分依托企业建设和持续布局研发机构,例如大众安徽将技术公司从研发中心独立,项目投资约16亿欧元,积极争取大众全球软件中心落地;蔚来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长鑫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中。

截至目前,该区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5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00家,同比增速均超60%;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1家。万朗磁塑等5家企业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累计培育市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3户、106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

积跬步以至千里。2023年开年工作会议上,合肥经开区明确,将坚定不移狠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生态建设,助推产业运行和新产业布局,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正冉冉升起。(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郜征 通讯员 李长龙)【图片由合肥经开区党政办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