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德市四合乡的民俗大拜年活动中,两个稚嫩的身影舞动着手中的火狮互相嬉戏打闹,他们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狮灯”年龄最小的传承人景大亦、吴梦。
火狮灯是狮舞的一种,独创于晚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四合乡宏霞村有一片瑕松林,将一个村子分成上村和下村,上村人喜欢舞狮子,下村人喜欢玩龙灯。每逢节庆日,两村的灯队相遇,总会爆发矛盾引起殴斗。
一位名叫吴伯相的老艺人将狮灯和龙灯融于一体,创新发明了一种不带偏见的新灯,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和操作技巧赢得了家家户户的认同,巧妙地化解了矛盾。村民将这种灯称为“火狮”,谐音“和事”,喻意百姓生活和顺火红。
年初的宣城市首届春节民俗文化季中,火狮灯表演队荣获优秀团队一等奖,这其中体现了四合乡多年来在宣传保护、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上的不懈努力。
规范非遗补助,搭建宣传平台。四合乡利用乡贤文化馆、家风家训馆等场所展示各项文化遗产,依托“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乡村春晚、原味四合文化旅游节、原味四合美食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传统民俗文化展演。同时拍摄宣传短片,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传,让文化遗产从田间走进网络,从网络走进生活。
该乡还出台《四合乡民俗文化、非遗传承项目演出补助办法》,激励广大群众参与,进一步推动全乡民俗文化、非遗传承项目的发展,打造精品、培养人才,为民俗文化、非遗传承提供物质保障。
盘活文旅资源,架起传承桥梁。四合乡现已完成乡志(初稿)编纂工作、实施刘氏古宅后进修缮,做好宏霞村遐嵩林、耿村村大耿村两个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盘活景观、历史和文化资源,打造古村落文化风景线。
该乡还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手工编织进课堂”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营造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氛围,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4月12日,四合小学“少年火狮队”正式揭牌,壮大了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让非遗文化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广德市坐拥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火狮灯、明德折扇、西坞马灯......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共同组成了广德特有的文化魅力。截至目前,广德市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11个以及市级非遗项目16个。但在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仍然面临投入资金不足,运转周期缓慢;表演人员老龄化严重,手艺传承困难;大众了解程度低,受众范围小等问题,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广德全市上下还将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拓展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径,激活乡土文化之魂。通过数字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采集、三维建模,使其跃然于手机上、电脑上,让文化遗产可感知、可体验、可传递,让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释放出更大的生命力。
以文化遗产为载体,通过展演、培训等形式,传递文化遗产内在价值,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群,激发文化自觉意识。同时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发掘和培养文化遗产传承特色人才。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章文”,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开发旅游文创产品,探索“文化遗产+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搭建更广的宣传展示平台。(周逸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