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桥,霍邱县曹庙镇人,1914年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霍邱县第四区七乡支部书记、五乡支部书记兼苏维埃政府文教委员,中共霍邱县第四区委宣传委员,少共霍邱县委秘书,红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三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二十五军政治部文印科科长,红十五军团政治部文印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党务科副科长、秘书处副处长、党务科科长、上级干部政治处主任,太行陆军中学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党总支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处长兼局机关支部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政治干部部部长、中共西南军区委员会常委,中共西南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委员,第十四军政治委员兼中共云南省滇西工委书记,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政治委员,第二炮兵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员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半生戎马,历经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斗,参加了长征。他一生致力于部队的组织、政治、思想建设工作,培训选拔了大批的后备干部,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共和国军队中一颗闪亮的将星。
少年存远志
陈鹤桥,1914年8月17日出生在霍邱县曹庙村的一个贫民家庭。这里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少年时的陈鹤桥读过几年私塾,后因家境贫寒而缀学在家劳动。
1927年冬,正当陈鹤桥一家走投无路之时,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了皖西大地,他犹如在茫茫黑暗中见到了曙光,陈鹤桥和三哥一道毅然参加了农民协会的青农会。由于他出身贫苦,又略识文字,很快当上了青农会的负责人,在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暴动,一举攻下大地主的“杜家老圩子”。1931年3月,陈鹤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乡团支书兼少先队指导员和乡政府的文教委员。在担任四区区委宣传委员期间,为了启发革命群众的阶级觉悟,破除封建迷信,他带领百名少先队员,一举捣毁了曹庙里的菩萨,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
1932年8月,蒋介石调集主力部队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由于敌众我寡和受张国焘“左”倾思想影响,霍邱县城失守,陈鹤桥随县机关撤退到英山、霍山境内,同年10月被编入红二十七军。
弱冠树标杆
陈鹤桥参加红军后,于1933年被编到红二十八军任八十二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兼中共皖西北道委会油印股长,1934年调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油印科长,并由共青团转为共产党员。
深感肩负任务的光荣和重要,陈鹤桥把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党、对红军的深情凝聚于笔端,一批又一批的文件、指示、军团小报、战斗捷报、宣传材料通过他们刻印出来,又散发出去。不仅及时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宣传了党的路线政策,也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1934年8月,红二十五军白天佯攻英山城,夜间急行军100多里,神速攻占太湖县城,缴获了大批粮食、布匹、药品,在敌人后方占据了一个县城,无论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有很大的影响。陈鹤桥不顾旅途疲劳连夜刻印出战斗捷报,贴出后,军民看了无不拍手称快。
此后不久,红二十五军开始了长征。在长征途中,陈鹤桥担任了军政治部的党支部书记,除了印制文件、捷报、宣传单、布告及各种宣传品外,还用粉笔在墙上写大字标语。在红军担任4年油印科长期间,他一面紧张工作,一面利用空闲时间参加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政治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1938年春,他被调到抗大政治部宣传科工作。他安心本职工作,在抗大一干就是7年,先后担任了抗大政治部党务科长兼校直党总支书记、总校党务委员会委员等职。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41年6月,在庆祝抗大5周年大会上,陈鹤桥被授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模范干部”的荣誉称号并得到了奖证。
1942年春,在抗大第八期,陈鹤桥被调到上级干部科任政治处主任。8月调任陆军中学政委兼政治处主任。陆中开学不久,由于敌人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部队粮食不足,吃不饱饭,每人每天1斤2两的口粮,还要节约2两用于救灾。为了渡过难关,他带领学员亲自上山开荒、喂猪、种草。在改善学校生活条件的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做好教职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培养全体人员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作风和勇气。1943年9月陈鹤桥调到八路军前方总部,任中共北方局秘书处处长。参加了整风审干工作、大生产运动及冀鲁豫地区的减租减息运动。
而立挥方遒
1947年6月,陈鹤桥奉命从冀鲁豫军区调到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任组织部副部长。在刘、邓首长和张际春副政委的领导下,陈鹤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二野党的建设和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当中,抓整党、整军、整纪工作,抓干部配备、培养、选拔工作,抓党和部队对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工作,为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和战斗意志,保证各级党组织对部队的绝对领导作用作出了卓越贡献。
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部队进入大别山后,为了迅速立足生根,决定将全区划分为鄂豫、皖西两个军区和两个区党委,下设九个地委和军分区,配合主力建立县政权,创建根据地,同时在各部队实行党委制。根据刘、邓首长指示,为了健全各级党组织并加强领导工作,陈鹤桥从各纵队选拔、抽到了一批干部,到新组建的军区、军分区和地方去开展工作,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48年,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针对部队存在的右倾情绪等问题,陈鹤桥负责组织人员,起草了《关于部队整党指示》,提出了“整党整军”的任务和要求,并亲自带领野政工作组深入到二纵六旅,同旅政委刘华清同志一起在连队进行“整党整军”的试点。当“整党整军”工作在中原军区全面展开后,他又带领组织部的同志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加强指导,及时向首长反映动态,纠正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保证了“整党整军”工作的健康发展。经过“整党整军”,进一步加强了党的领导,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即将开展的战略决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此后不久,淮海战役打响,取得了歼敌55万人的巨大胜利。在此期间,陈鹤桥随邓子恢副政委在豫西主管军区的后方支前工作,并负责指导几个军区及机关学校的工作,战役结束后,他参加了中原局扩大会议,对新扩建的后勤、特种兵等直属大单位的干部进行了调整配备,为渡江作战做好准备工作。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天险,一举摧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23日,我军占领了南京。二野进驻南京后,为了使部队适应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决定在中原军政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二野军政大学,大量招收青年学生,培养革命干部。陈鹤桥奉命从各兵团抽调了一批得力的师团级干部到军大工作,前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录取学生1万多名。这批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西南工作团参加地方建设,一部分到部队参加剿匪作战,为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1949年10月,陈鹤桥随野直机关从南京出发,以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之势,进军大西南,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歼敌90余万,解放了云、贵、川、康四省,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在大陆割据西南进行负隅顽抗的美梦。
1950年,二野领导机关改为西南军区,陈鹤桥被任命为中共西南军区党委常委和军区纪委副书记、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兼政治干部部部长。这年9月他率代表团进京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聆听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参加了国庆观礼。抗美援朝开始后,西南军区抽调6个军入朝作战。陈鹤桥在干部的配备、补充和调整中做了大量工作,不仅保证了部队组织健全地按时投入到入朝作战之中,同时也为进军西藏的十八军配备、补充了干部。
1954年7月,陈鹤桥调任十四军政委、军党委书记,并兼任中共云南省滇西工委书记、滇西卫戍政委。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采取蹲点与跑面相结合的方法,走遍了全军以及军分区、边防团绝大多数基层单位,有效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边防对外政策。
1955年10月,陈鹤桥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7月,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0年5月,陈鹤桥被军委任命为昆明军区副政委、党委常委,分管边防工作和民兵工作。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开展练兵比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扬。
天命遭劫难
1965年8月,陈鹤桥调任通信兵政委、党委书记。到这个重要的岗位上工作,陈鹤桥深感党中央、中央军委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他以一贯的作风一上任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调查研究、熟悉情况、蹲点摸底。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四人帮”一伙炮制“陈鹤桥为首的反党集团”“颠覆总参党委”“篡夺通信兵领导权”等等,造反派们凭着自己的想象,给陈鹤桥捏造了大量的骇人听闻的罪名。随之而来的就是无休止的刑讯逼供和肉体刑罚。他的夫人王天竹也因受到牵连,被停职、批斗、打伤致残,几个孩子也失去了工作和学习的权利。
面对“四人帮”及其爪牙的淫威,陈鹤桥始终没有屈服,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高度原则性,或者义正词严地指出专案组的蛮横无理;或者据理力争,阐明事实;或者沉默不语,以示抗议。他的这种态度和作法,被专案组的造反派们描述为“死不悔改,负隅顽抗……”,换来了更多的酷刑和迫害。他的头部、腰部、双腿被打得伤痕累累,甚至留下终身残疾。
1969年,黔驴技穷的造反派们,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将陈鹤桥押送到河南许昌通信兵“五七”干校监督劳动。
老骥战亦憨
1975年1月,邓小平担任了党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5月,在经历了10年磨难,陈鹤桥也终于走上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重要岗位,任第二炮兵政委。
二炮是“是我军的战略导弹部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文革初期组建时,“四人帮”一伙不时地插手二炮,煽动派斗,制造冤假错案,干扰部队建设。陈鹤桥受命于危难,一上任,就主持召开了炮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亲自兼任落实政策领导小组组长,对机关部队思想作风进行整顿,落实党的政策,团结广大干群,抵制“四人帮”阴谋活动。“四人帮”被粉碎后,他及时对冤、假、错案进行了认真的复查平反和善后工作,对团以上单位和机关部门的领导班子进行重新调配、整顿,使一批遭受迫害的同志得以平反昭雪,重新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一举扭转了二炮困难局面。
陈鹤桥十分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战士训练战备施工和科学技术工作,经常带工作组深入部队,深入山沟,帮助基层解决问题。从高原到山区,从南疆到北国,他走遍了二炮的所有基层单位。在他任职的8年里,二炮不仅成立了二炮科学技术部,举办了导弹技术培训班,还报军委批准组建了指挥学院和训练团。
1983年,陈鹤桥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及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这时,他已经68岁了,为了实现领导班子年轻化,他主动提出退居二线,并积极协助军委和总政选配了二炮新的领导班子。
1988年,陈鹤桥再次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已经古稀之年的他,每年都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座谈,发现解决问题。1983年,全国进行整党时,他担任了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参加了整党整风的工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陈鹤桥除关心国家、军队的改革和建设外,还撰写了《我在西北经历的三次红军大会师》、《回忆刘邓首长指挥二野渡江作战和准备向大西南进军》《回忆刘邓贺首长解放大西南的光辉历程》《回忆周总理在昆明的三件事》《回忆20年前的中央工作会议》等几十篇革命回忆文章。每当亲友和同志们劝他要爱护身体,注重劳逸结合时,他总是说:“为党工作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最赞赏的一句话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008年12月21日,陈鹤桥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霍邱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