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矛盾纠纷是群众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的事情,要及时化解才能维护好邻里关系,近年来,郎溪县飞鲤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采用“选拉站捧帮量”法调解,多元解纷增实效。
选对人,参与调解。邻里发生矛盾纠纷要及时介入进行化解,做到“听、查、劝、快”。首先要因事因人选好调解员,必要时还要邀请“五老”“乡贤”和志愿者,发挥他们人熟、地熟、事熟和威望高的优势,让纠纷在家门口解决。调解员要做到“三心”,要有耐心。处理纠纷,首先要耐心听取双方的陈述辩解,分清是非,在坚持依法办事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法律法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典故事例等群众容易接受的道理,说服感化双方,让当事人心服口服。要有诚心。就是调解矛盾纠纷千万不可儿戏待之,一定要把工作做扎实。对于任何一件纠纷,谁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把它调解好,有时候看上去“山雨欲来风满楼”,说不定三言两语就能解决;而一些本来感觉稀松平常的纠纷反而非常棘手,费尽精力却调而不解。因此,对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不论事大事小,只要经手调解,一定要诚心对待、负责到底。要有信心。对矛盾纠纷处理要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抱着调解必成的信心,化解纠纷、消除矛盾。
拉家常,找到话题。处理邻里纠纷时,为消除双方内心的对立、仇视情绪,调查化解纠纷时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他们从日常琐事、他们的兴趣爱好谈起。比如:今年收入如何、近期工作生活情况如何、你养的盆景应该再怎么修剪一下等等,拉近同当事人之间的距离,让当事人逐渐转移情绪,愿意和调解员交谈,为后面的协商调解打好基础。这个看似简单的拉家常实际上有很大的学问,后面纠纷化解成功与否,就看这个家常拉得怎么样。这就要求村组干部、调解员,加强方方面面的知识学习,提高个人知识储备,掌握和群众沟通的技巧、方式。要避免出现说两句话后互相“大眼瞪小眼”无话可说,影响后续矛盾纠纷化解。
站立场,表明态度。当事人对调解员产生亲近感后,调解工作就成功了一半。这时,要抓住时机,仔细倾听事件原委,并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切实理解当事人的苦衷和难处,但一定要把握原则,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切不可是非不分、动辄训人,这样不仅化解不了矛盾,反而会激化矛盾。其次,对邻里之间纠纷不能认为危害不大,构不成治安案件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早处置、早化解,严防矛盾激化。再次,克服惰性心理,不少矛盾纠纷之所以长期悬而不决,甚至最后酿成事端,往往就是因为惰性心理严重,调解工作滞后,图省事,一裁了之。
捧对方,减轻隔阂。矛盾纠纷双方通常对自己的错误是明白的,只是出于面子和情绪原因而不愿承认。首先要先适当地讲一些好听的话,让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产生愧疚感。在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还要继续与双方进行沟通,并且制造机会为双方提供帮助,让当事人对调解员逐渐建立起亲切感和信任感。在调解过程中,对于争要“脸面”的当事人,可以表扬鼓励其长处、满足其虚荣心理、激活其情绪、堵住其可能反复的退路。对那些说话尖刻、刺耳难听的当事人,不要感情用事,更不要以怒制怒、说绝话、放狠话,要让他们把心里话讲出来,把心中的积怨发泄出来,然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从而使调解成功。
相互帮,换位思考。双方当事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调解人一定要跳出当事人给予的第一印象,冷静理智地对矛盾纠纷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根据双方当事人的陈述,进行全面分析。在充分了解问题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对双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找好语言切入点,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后,要适时讲一讲对方当事人的困难,让双方互相理解,这样一来,双方就会慢慢放下所谓的面子,消除心理隔阂。这个过程主要是要我们的调解员准确把握被调解人心理,灵活运用调解语言技巧,巧妙利用当事人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调处形式,灵活机动、多措并举,努力提高调解成功率。
法来量分析利弊。在双方都放下情绪后,要趁热打铁,看到双方都有和解的意愿时要快马加鞭,加大调解力度和加快工作进度,在谈话中适时将双方所做之事,套上法律法规,讲明后果,让他们自己衡量利弊与得失,从而彻底放弃继续发生矛盾纠纷的念头。尽快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今年以来,该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共163起,其中损害赔偿纠纷38起,婚姻家庭纠纷26起,生产经营纠纷6起,邻里纠纷22起,其他纠纷36起,山林土地纠纷17起,合同纠纷18起,有效维护了辖区内和谐稳定。(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