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蚌埠市固镇县始终坚持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摆在平安建设的首位,积极构建“政法督查指导、部门分工负责、家庭履行义务、社会协同参与”的服务管理机制,用心用情、关注关爱每一个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确保排查、诊断、评估、治疗、救助等流程“严丝合缝”。全县没有发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有效维护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宣传帮扶政策 做好“宣传员”
县委政法委每年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在全县11个乡镇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关爱帮扶小组全体成员进行政策宣讲。宣讲的主要内容是宣讲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政策,使每位监护人高度深刻认识以奖代补政策的意义;宣讲《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关爱帮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并对各关爱帮扶小组成员职责进行详细解读;宣讲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政策;宣讲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用药、家庭护理、危险评估指导等相关知识。活动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利民惠民要求贯穿到宣讲活动全过程;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对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细心摸底排查 做好“信息员”
摸排全面。分别与各乡镇和卫健、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签订了《不留死角全面排查精神障碍患者承诺书》。按照职责分工,每月定期开展多渠道、全方位、无死角的摸排工作,准确掌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病情、就医等情况,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目前,共摸排在册患者3199人,其中三级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41人,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分类梳理。对在册患者进行全面梳理,逐人列出名单,分类建立住院治疗、在家居住、羁押服刑、强制隔离戒毒、下落不明、有无肇事肇祸倾向等情况台账,做到底数、病情、去向的“三清”,并及时更新数据,实行动态管理;信息共享。依托卫健、公安、综治信息化平台,发挥部门联动作用,有效提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构建以乡镇综治中心统筹、卫生院主责、派出所配合的患者信息共享机制。2022年以来,共开展6次信息交换和核查录入工作。动态更新“三大库”数据,确保了库内信息规范、准确、完整、鲜活。
定期评估诊断 做好“安全员”
定期开展诊断评估。按照“发现一个、诊断一个”原则,开展医学诊断。及时确定患者发病风险和危险等级,落实综合管控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组织卫健、公安及相关乡镇采取集中的方式,逐人进行危险性评估。2022年以来,共组织新增确诊患者的危险性评估6次,共2105人次。完成在库患者评估2次,共6344人次,及时掌握患者信息,有效防范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建强精神专科医院。将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纳入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内容,利用社会资本改扩建固镇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专科和固镇康宁医院,两家医院床位增加到259张,进一步改善了患者救治和康复条件;确保患者及时救治。建立患者家属、乡镇、卫健、公安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及时送至专科医院收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今年5月,谷阳镇东岭居在开展摸排中,发现居民曹某侠精神异常,镇村两级立即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诊断评估,及时将其送到固镇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消除了安全隐患。目前,我县在院治疗患者共205人,其中,在本县住院治疗201人。
落实政策帮扶 做好“守护员”
落实救助救治措施。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开展联合摸排,将符合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范围,目前,全县共有300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特困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今年4月,王庄镇南屯村失联16年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普某芹在滁州市南谯区被找回,镇、村两级按程序将其纳入低保户,享受相关救助政策,其丈夫参加村公益性岗工作,每月补助600元。落实住院救治全免费,患者住院费用通过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不足部分全部由政府兜底解决;引入社会保险保障。2022年,由县财政出资,为全县258名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障碍患者购买第三者责任险,共计5.16万元,患者一旦造成他人伤亡、财产损失的,依法由保险人根据规定负责赔偿,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监护人的经济负担和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奖补政策落实到位。严格落实监护奖补政策,从2017年起,县财政每年拨付专项经费80万元,用于发放监护人奖补,确保保障到位、监护到位、责任到位。今年以来,县民政局发放患者生活补贴1191人,共计79.5万元,发放护理补贴1538人,共94.75万元。县残联发放药补886人,共88.6万元。通过现行政策落实,切实解决了患者基本医疗和基本生活的难题。(乔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