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冬娣是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芦中行政村界埂自然村人。她是一位普通农民,但她却有着浓浓的爱国拥军情怀。三十多年前,大儿子许春林高中毕业后不知道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她鼓励支持儿子参军报国。
许春林谨记母亲的教诲,刻苦训练、勇于担当,在部队很快成长为带兵和训练骨干,不仅当上了班长,还多次代表单位参加上级比武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许春林复员返乡后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到企业后,他把在部队养成的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带到新的岗位上,很快从身边一众高学历人才中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走上管理岗位。
郑冬娣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始终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从小就经常与两个孩子谈心交流,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还培育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做一个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儿子从小就立下远大理想——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儿子许林高考完填志愿时,她再一次建议他携笔从戎,报效国家。后来许林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录取,毕业后服役于东部战区海军某部,由于工作的原因,小儿子许林常年生活在部队,平常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的方式来知晓母亲的情况,郑冬娣说:“小儿子为了不让自己担心,在电话中从来不会说自己在部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伤,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小儿子许林从入伍第一天起,就不曾忘记母亲地敦敦教诲,在部队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学习成绩和军事素养均为优异,多次获得上级嘉奖,大儿子许春林自退役以来,始终牢记使命宗旨,不忘军人本色,始终秉持“退役不褪色”的精神,做一岗爱一岗,干一行爱一行。生活中严于律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周边的人。即使两个儿子因从军之后任务重,数年不能返乡探亲,郑冬娣老两口只能孤单过日子,但也始终无悔,常常告诫自己的两个儿子安心服役,为国防事业作贡献。
她一直教育两个儿子“以和为贵”,她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村民们发生了邻里纠纷、田地纠纷甚至家庭矛盾,都爱找她来调解。郑冬娣在处理纠纷时,从不武断,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更有一套独特灵活的方法。她把矛盾放在一边,先摸清双方的性格,然后和双方详细了解情况,分别做工作,最后作为中间人,将双方叫到一块商量,矛盾往往迎刃而解。调解打架斗殴,摆平家务事,她成了村里的调解员,充分发挥了一个军属的热心和才智,为广大群众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郑冬娣经常帮助年轻村干部解决土地纠纷。作为一个农村人,郑冬娣知道,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好农村土地纠纷,就是维护和关心农民的切身利益,她在处理这类纠纷时,一贯坚持一个原则:土地不能撂荒。这个原则,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称赞,在解决一些可能造成土地撂荒的纠纷的时候,经常能得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前些年,郑冬娣的老伴许泽礼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期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她一个人在家照料,虽然自己身体吃不消,还是默默坚持着。为了不给儿子增加负担,她从不提自己的劳累。郑冬娣每次电话说得最多就是:“儿子,你安心工作,家里一切都好。”(宦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