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杨柳村,村民们正在杨柳小学干净整洁的文体休闲广场上锻炼。
“我们村现在被评为‘淮南市第八届文明村’啦!”
“这都多亏了徐书记带领我们创建文明村的结果,不简单啊!”
村民们口中的“徐书记”名叫徐胜局,他是一名退役军人,1990年12月入伍走进军营,服役于山西太原52939部队,服役期间,曾荣获优秀士兵、优秀党员、训练标兵等荣誉称号,1994年退役。2014年,村里的老书记徐德鲁到了退休年龄,找到了徐胜局,想让他担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杨柳村村民收入低,素质低,环境差,是有名的贫困村。治村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要让老百姓先富起来,上任之初的徐胜局思考着,摸索着,前进着……
几年间,杨柳村打造出“福乐稻”大米加工品牌,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千元到现在人均收入18000元,2021年杨柳村还被淮南市评为“淮南市第八届文明村。”这一切还得要从徐胜局书记的奋斗故事说起。
党建引领把准方向。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徐胜局深知这一点,担任支书的他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脱贫攻坚和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来抓。建强村党组织,夯实战斗堡垒。本着这条原则,徐胜局紧紧围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各项工作内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发展党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重点开展了“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等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杨柳村党支部2021年起连续三年被泥河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他本人也被潘集委评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
以党建引领大力实施党建+产业,开展强村富民工程。2017年杨柳村的产业发展项目为零,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几乎为零,徐胜局非常着急。村级的产业、经济收入如果不突破不发展,不敢试不敢闯,杨柳村何时才能摆脱贫困的帽子。他决心以村集体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实施党建带动产业。
他及时召开支部和党员大会,争取班子党员意见和建议。那时班子和党员还有顾虑,首先是产业发展从来没搞过,没经验,其次是怕投资的钱打水漂,干不好落埋怨。针对这一情况,徐胜局首先统一班子的思想,俗话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我们村领导班子要有敢担当敢作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通过与班子交流谈心,杨柳村两委班子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班子意见一致了,发展什么产业呢,徐胜局又陷入了沉思。
“杨柳村地处偏远,周边都是不发达的贫困村落,远离城市,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区位优势”。这时徐胜局想起了干部培训班上老师关于产业发展的建议,“乡村发展产业不能脱离本地实际,要依靠本地资源禀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对,我们杨柳村的资源禀赋是什么,有的就是土地和农民,有的就是水稻和小麦。“我们办一个大米加工厂如何?”徐胜局思索着。杨柳村自有水稻3800亩,亩产以1300斤计算,总产量可以达到500万斤,如果办一个大米加工厂,既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可以收购村民水稻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又为杨柳村民自己加工大米提供了方便。这不是三全其美吗?想到这,徐胜局马上行动起来,召集专门会议讨论研究。研究结果,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接下来,徐胜局忙得不亦乐乎。报项目,争取资金,腾出闲置土地,采购设备,招聘工人,安装设备,产品销售等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徐胜局。两个月过去了,有人发现徐胜局消瘦了许多。是啊,为了村产业发展,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徐胜局就是这样无怨无悔地忙碌着。2018年杨柳村300吨福乐稻大米加工厂顺利投产使用,每年为杨柳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多元。杨柳村集体经济收入终于有了零的突破,村民们加工稻米也有了去处,老百姓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几年来,杨柳村在徐胜局书记的带领下,建设了60千瓦光伏发电,创办专业合作社3个,种养植产业5项,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上”、“群众富在产业上”的目标。
干字当先,弘扬干事文化。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老百姓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甩开膀子埋头干。古往今来,任何一种事业、一种成功无不是干出来的。几年来,杨柳村两委领导班子在徐胜局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平安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乡风治理等重点工作,落实一个“干”字,极大地提升了杨柳村文明治理水平。
现在的杨柳村党组织强大,村民收入提高,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民安居乐业。
谈起未来,徐胜局依然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不忘初心,心里时刻装着百姓,一切为了人民,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就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