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辖区群众所需所盼,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关切,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如今,“能办的事马上办,需要协调的事合力办”已成为枞阳县各乡镇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的常态。
枞阳县新华社区只有1平方公里,但辖区住户却有近2000户逾600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达34.2%。由于子女常年务工在外,这些老人大多“独居”在家,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见此情况,老党员何宗跃、宗斌等人向社区反映,希望能建立一个让老人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党委书记陈国涛听闻后,当即组织两委成员开展走访,了解辖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对他们的生活需求、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等进行调查登记,并建立了专属信息档案。根据大多数老年人的建议,社区开办了一所老年学校,设立了绘画、声乐、舞蹈、黄梅戏、电脑、摄影等10个多功能室,定期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举办讲座、授课。同时,还组建了老年大学黄梅戏艺术团,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老人们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有了这些平台,我们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何宗跃说。
曾几何时,一些基层村部管理涣散,无人坐班值守,让老百姓找人难、办事更难。枞阳镇青龙村党支部书记许花云深知群众工作是根本性、基础性工作。2018年,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制定落实了村干部坐班制度,除工作日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外,周末安排村干部轮流值班,群众来办事“叫得开门、找得到人、办得成事”。为不让群众跑回头路、办重复事,村两委班子成员手机24小时畅通,出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响应和处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只要群众需求合理,我们会竭尽全力去办,把温暖送到家。”许花云说。
近年来,面对社会矛盾新变化和基层治理新要求,枞阳县通过建立“有事找书记”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担当实干。截至目前,枞阳县共设立“书记接访室”214个,通过制作“有事找书记”便民服务卡,建立问题台账,将群众来信来电、网络举报平台等获取的信访问题,统一登记、集中管理,做到底数清楚、管理规范,并建立“书记包案”、矛盾排查等工作机制,确保干部、群众“有事知道找谁、有事找得到人、有人能够办成事”。同时,变“坐等上访”为“主动接访”,定期对包保的工作片、联系户进行走访,第一时间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今年以来,枞阳县基层党组织累计接访群众7366批(人)次,化解矛盾纠纷7312件,有效化解率达到99.26%。(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