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样板,引领新高度——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枞阳样板
来源:何池胜 2023-11-14 09:14:10 责编:聂静洁

枞阳县是外出务工人员大县,留守的以老人和小孩为主,文化程度不高,乡村治理压力较大。近年来,枞阳县委、县政府深挖历史,结合本土实际,在全县全面开展“先让礼让”美德教育,并将“先让礼让”的内涵和外延提质升级,以“我先让,你礼让、互让十丈美名扬”为主题,以“先让礼让、互谦互让、明辨事理、以和为贵”为内涵、以“源头治理、全民参与、和谐共享”为体系、以“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为基层治理总体目标,将“先让礼让”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形成“说、听、记、察、劝、让、和、访”八步闭环式“先让礼让工作法”。在日常的调解工作中,成效明显。

借史析理  建设地方特色枫桥式人民法庭

枞阳县人民法院建立了全县第一家“先让礼让”工作室,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审判调解工作中。今年9月份以来,全县法庭利用“先让礼让工作法”就调解结案174件,调解率达到76.68%,取得了较好的调解成效。

尤其是义津法庭作为“先让礼让”历史典故的发源地,充分利用好这一先天优势,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面并与法治工作相结合,将“先让礼让”这个品牌发扬光大;会宫法庭精准把握家事审判理念,同时积极引入外部力量,建立家事纠纷联调新机制,应当继续充分依托家事法庭的金字招牌,形成独具特色的亮点品牌,同时做到与“先让礼让工作法”有机结合,并延伸到其他案件的调解当中去,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让执法办案彰显温暖。要以弘扬“先让礼让”的传统美德为基石,建设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枫桥式人民法庭。

调防结合  打造地方特色枫桥式派出所

根据全县“先让礼让”公民美德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枞阳县公安局持续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积极探索调防结合机制,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全力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和谐稳定。

钱铺镇居民黄某言与黄某赐两家因牛栏粪便排放环保问题、屋檐排水等问题互不相让,镇村及派出所、司法所多次组织双方调解,达成协议后又因双方不遵守履行,导致矛盾日渐激化。8月30日,枞阳县公安局钱铺派出所以治理重复警情为契机,全面系统梳理双方矛盾症结所在,趁双方家人都在家的时机再次组织调解。民警向当事双方大力宣传“先让礼让”文化,采用“先让礼让工作法”用心用情用力不懈做黄某赐思想工作,经过一下午的劝解,黄某赐父子思想受到触动,转变了态度,同意将堵塞黄某言家屋前排水管道水泥块砸除梳通,黄某言也向黄某赐方赔礼道歉,至此该起矛盾纠纷成功化解。

目前,全县17个所(分局)都建立了“先让礼让工作室”,自9月份以来,在日常的接处警和调解工作中,充分运用“先让礼让工作法”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70余起,调处成功率打98.26%,有力防范了重大案事件的发生。

以法引人  创建地方特色枫桥式村居

在枞阳县官埠桥镇团山村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面鲜红的锦旗,上书“三十年积怨一朝化解,枫桥式调处温暖人心”,锦旗是村民方老伯送的。“非常感谢陆书记!是他带着村干不厌其烦地上门做思想工作,终于解决了我们30多年的兄弟之争……”提到团山村党总支书记陆兵,方老伯至今心存感激。

方老伯兄弟俩的纠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方家弟兄纷纷成家立业,由于弟兄多,宅基地少,方老伯和其中一个弟弟因为宅基地的分配问题,发生了争吵。当时周围的人都以为兄弟俩只是逞一时之气,等气消了会和好的。谁知,他们的争吵不断升级,最后竟断断续续吵了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里,他俩谁都咽不下一口气,闹到村里不行再闹到镇里,有时甚至大打出手。那段时间,任何调解手段似乎都失效了,兄弟俩又打起了官司……兄弟俩的怨恨越积越深,亲情越吵越淡,平息他们的纠纷,也成为村里要直接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

邻里纠纷,在很多人看来是小事,但陆兵不这样认为:“邻里和睦是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陆兵决定以解决方家兄弟的纠纷为突破口,把团山村打造成一个团结向善、文明礼让的和谐村居。于是,他尝试运用正在全县推行的“先让礼让工作法”,耐心倾听,实地查看,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先让礼让”故事进行劝导,终于感动了方家兄弟。不久前,兄弟俩握手言和,都决定“让一让”,一场持续了30年之久的宅基地之争终得以化解。“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让‘先让’文化在团山村生根发芽,让‘礼让’行为成为团山村民的一种行为习惯。”陆兵说道。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及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何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