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裕安区
红军史上的胜利:苏家埠战役
来源:裕安史志 2023-11-24 11:10:40 责编:纵强 喻寒松 王逸群

1932年3月22日至5月8日,红四方面军的3个师在徐向前元帅的亲自指挥下、在皖西人民和地方武装的大力支持下,主动发起并全面打赢了一场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这个战役既是红四方面军围点打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鄂豫皖红军组建之后取得的规模最大、缴获最多、代价最小、战果最好的一次空前大捷。

时间倒转至1931年11月,在红四方面军刚刚成立之际,国民党蒋介石便调集重兵,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三次大规模的“围剿”,兵败黄安、商城之后,又于1932年3月纠合重兵进驻皖西苏家埠、麻埠等地,继续猖狂地进攻革命根据地。驻扎在六安与霍山之间的国民党军第46师沿淠河东岸布防,他们以苏家埠为枢纽,与其他方向的国民党军共同对红四方面军构成包围态势,企图阻止红军向东发展。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分析认为,敌军防区辽阔、兵力分散,淠河一线后方空隙很大,决定东出皖西,寻机歼灭苏家埠等地的敌军。

3月21日晚,红四方面军的第10、第11、第73师和部分地方武装悄悄渡过淠河;22日拂晓,出敌不意地将青山店、苏家埠、韩摆渡3个敌军据点进行分割包围,并歼灭了部分援兵。由于这几个据点工事坚固、不易攻取,于是,红四方面军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断其出路以困之、引蛇出洞以歼之、守株待兔以灭之,对可能来自霍山、六安、合肥方向的敌军援兵于运动之中将其歼灭之。果然,没过几天,国民党第46师师长岳盛宣就命六安、霍山各旅驰援,结果均在途中遭到红军伏击,被歼一部后缩回原地;青山店的一个团敌军企图突围而被全歼。

徐向前研究判断,六安、霍山的敌人遭此打击后,不会再轻易出援,下一步的援军可能会来自合肥。于是,除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苏家埠、韩摆渡之外,他将主力东移到陡拔河两岸,准备伏击来自合肥方向的援敌。

    敌46师师长岳盛宣自3月31日战败之后,率领2个团直退到六安东数十里的金家桥。此时他已无计可施,每日只是频频向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发电告急。陈调元能指挥的部队不多,只好向南京求援。蒋介石连接皖西告急电报,心中十分恼怒,他正忙着对付中日上海战事,无暇他顾,匆匆任命驻蚌埠第7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匪总指挥”,集中第7师5个团、潢川第师2个团、合肥李松山57师2个团、潜山阮肇昌59师4个团及霍山警备旅2个团,共15个团两万余人,兵分南北两路,来救苏家埠、韩摆渡之敌。

敌情空前严峻。红四方面军总部举行会议,决定应敌之策。张国焘脸色发白,极力主张撤退。徐向前冷静分析、主张迎战,陈昌浩表态支持徐向前。

“好吧,那就在河东打!”于是,张国焘十分勉强地说。

会议结束后,徐向前、陈昌浩立即召开师、团领导干部会议,重新调整部署。“敌军人多势众,我军必须尽最大可能集中兵力,与厉式鼎一战而决。方面军决定:红30团单独围困苏家埠。红31团单独围困韩摆渡,其余部队全部用于打援。估计敌人会从合肥——六安方向前来,我命令:红73师在六安以西、樊通桥以东地区,构筑工事,担任正面阻击;红10师、红11师各2个团布于左右两翼,伺机包抄歼敌;为引诱敌人进入我军预设战场,红73师要派出1个营,与六安独立团一起,前出至陡拔河以东,设置阵地,佯做阻击,且战且退,诱敌深人。各部立即行动!”

指挥员们飞马而去。指挥员们飞马而去。

4月30日夜,我军各打援部队全部进人陡拔河以西预设阵地。

5月1日上午,红73师派出的诱敌部队在陡拔河以东与敌前锋第7师19旅打响,顽强阻击了一阵之后,这支小部队边战边撒,乘船退到陡拔河以西。敌不知是计,紧紧跟随,利用各种器械,陆续过河,前锋向西逼近我73师阻击阵地。只是已近天黑,敌人没有发起攻击。

2日凌晨,老天爷像是也要帮助红军取胜,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来,本已高涨的陡拔河水再次猛涨,河面之上汹涌澎湃,将过河的敌19旅与后续部队隔为两处。至此敌19旅虽孤军深人,却毫不介意,竟单独向我73师阵地发起了攻击。

我军正面阻击阵地上,红73师师长旷继勋站在泥水没膝的堑壕里,沉着镇静地指挥部队依托工事,用密集火力向一次次攻上来的敌人展开猛烈打击。陡拔河西岸,枪炮轰鸣,硝烟弥漫。

“同志们,沉住气,等敌人靠近再打,要节省子弹,一枪报销一个白狗子!”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斗志昂扬的邝继勋沿着堑壕来回走动,鼓舞士气。

激烈的攻防战一直持续到中午,红73师阵地前,留下了大批敌尸。午后,敌攻势渐弱。

旷继勋觉得反击的时刻到了。

“刘英,你带217团从左翼出击,我带219团从右翼出击,218团坚守阵地。杀敌人一个回马枪!”

“好的!”刘英高兴地回答。

敌人正向后退却,俩人各率一个团,突然从阵地上跃出,高举大刀长枪,向敌人发起了凶猛的反冲击。敌19旅在大雨泥行中打了大半天仗已经精疲力竭,被红军官兵奋力一冲,阵脚大乱,全线溃逃。

河西的先头旅向红军阵地发起进攻的同时,厉式鼎正在河东督促后续部队冒雨渡河,过了河的放人听列前面杀声震耳,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在指挥官催促下,仍继续前进,一时间前后人马相撞,乱作一团。旷继勋、刘英率领部队,一直杀至陡拔河边,敌人后退无路,落水无数,厉式鼎的先头旅,不到半日,就被红73师歼灭大半。

厉式鼎冒雨站在东岸,望着河西的战况,气得脸色发青,一迭声地命令炮兵隔河向红军阵地开炮轰击。

旷继勋和刘英率部撤回阵地,加强工事,准备再战。

红军冲击部队的退却让厉式鼎十分高兴,他以为红军已经“大败”,下令炮兵进行延伸射击,掩护后续部队全部渡过陡拔河,并连续在河西抢占了老牛口、婆山岭两座高地,作为继续进攻的支撑点。他自己也在一大群参谋护卫陪同下过了河,站到了西岸的土地上。

“命令前卫,继续进攻!”

 过河的敌人又向红73师阵地发起了整团整营的猛攻。我军阵地前,敌我间的厮杀进入了极残酷的状态。

红73师阵地左侧的山头上,一动不动地站立着浑身湿透的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战斗打响后,他一直以同一个姿势立在这里,紧张地用望远镜注视着战场局势的发展,同时等待着各方传来的情报。

下午3时,总部手枪营营长快步跑上山头。

“报告总指挥:敌人已全部过河!”

“情报属实?”徐向前严厉地问道。从黎明起,他就一直等待着这个消息。只有敌人全部过河,我军两翼部队才好开始行动。如果情报不准,歼灭战就可能打成击溃战,与厉式鼎的战斗就可能久拖不决,那是对红军十分不利的。

“报告总指挥,情报属实!”

徐向前的嘴角掠过一丝别人察觉不到的颤动。

“通知10师、11师,开始行动!”他果断地下令。

手枪营长转身下山。

下午4时左右,接到反击命令的红10师2个团从六安城南,沿陡拔河西岸,迅速插向敌人右翼,红11师2个团由战场西北的戚家桥、庙岗头,沿陡拔河岸迅速插向敌人左侧后。两路红军,如同两支利箭,一举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等厉式鼎发现自己被大批红军抄了后路,红军已完全控制了河西。厉式鼎只得仓促调整部署,四面应战。

天依然下着大雨,白军在狭窄的地域内频繁调动,一片混乱。红11师师长王树声见敌人正试图以老牛口、婆山岭为支撑点顽抗,及时命令红33团向这两座山头发起猛攻。该团团长吴云山、政委李先念各率一路精兵,只一个冲锋就将它们拿了下来。

失去了这两个支撑点,厉式鼎两万人马全部拥挤在一条狭窄的田冲里,进退失据,原地打转。

最后解决战斗的时候到了。

“号兵,吹总攻击号!”徐向前说。

总攻的号声响起来。三路红军加上前来参战的六安独立团和当地赤卫军,吼声如潮,杀向敌群,将白军分割成一个个小集团。红军猛将旷继勋率红73师一马当先,冲进敌人纵深,一直打到厉式鼎的临时指挥所,枪口直逼厉式鼎的前胸。厉式鼎这位上任只有十余日的“皖西剿匪总指挥”,比他的许多士兵更早举起了双手。

“我是厉式鼎,请贵军不要杀我!”他哆哆嗦嗦地说。黄昏时分,两万多白军除部分被歼、极少数冒死渡河逃走外,全部放下武器。满山满谷,到处都是俘虏,缴获的武器弹药与军需辎重堆积如山。

厉式鼎全军覆灭的消息当天就传到了苏家埠和韩摆渡,彻底瓦解了两处守敌的斗志。5月8日下午,苏家埠守敌六千人放下武器,走出据点,在苏家埠以北的小飞机场上举行投降仪式。接着,韩摆渡守敌3000余人也缴械投降。

至此,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胜利结束,总共歼敌3万余人,生俘敌总指挥厉式鼎和5个旅长、12个团长及营以下官兵1.8万余人;缴获枪支1.5万支、机枪250挺,山炮4门、电台5部,击落飞机1架,占领了淠河以东的广大地区,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尚未全面展开即被彻底粉碎。

5月23日,中华苏维埃政府来电祝贺红四方面军取得的苏家埠大捷,指出:“苏家埠战役的胜利,给予全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运动以无限兴奋”。苏家埠战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创制了红四方面军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经典战例已被我国国防大学和美国西点军校等多个世界著名军事院校作为经典战例编入教材。

苏家埠战役能够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较大的情况下,一举全歼来援之敌、大获全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验更是十分宝贵的。

精心研判、正确决策。战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经过细致侦察、精心研究,一致认为:国民党军虽然以强大的兵力,从六安城至霍山沿淠河东岸,以苏家埠为枢纽,构成了一线防御,对根据地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敌人的二线兵力分驻于合肥、潜山、蚌埠等地,均距六安、霍山较远。因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断定:淠河一线驻防敌军的后方存在着较大的空隙,他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以地方武装从西面对敌实施佯动袭扰、隐蔽主力作战企图;以红四方面军主力自两河口东渡淠河,从敌侧后分割包围苏家埠、青山店、韩摆渡等地之敌,并依托有利地形,伺机歼灭由六安和霍山方向的援敌。这样,不仅能够克服红军缺乏经验、技术装备紧缺等弱点,也能有效地避免强攻敌人坚固据点时遭受援敌夹击而陷入被动的危险局面,还可充分发挥我军善于运动战的专长,集中主力形成局部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确保实现以弱制强、以少胜多的效果。

明辨是非、敢作敢当。在蒋介石任命驻蚌埠的国民党军第7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匪总指挥”,集中15个团2万余人,兵分南北两路,来救苏家埠、韩摆渡的严峻形势下,张国焘极力主张撤退。他说:“敌人有15个团,我们只有3个师加2个独立团,又受到苏家埠、韩摆渡两处敌人牵制。连日春雨连绵,淠河水涨,只有韩摆渡渡口可以徒涉,又被敌人控制。万一打不垮敌人,我军就要背水作战,弄不好大家都要被赶到河里去!”张国焘的话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但将苏家埠、韩摆渡围困了这么久,眼看桃子熟了,再将它们还给敌人,谁都有点不甘心。

徐向前认真思考后,说:“我不同意国焘同志的意见!”他说,“战役进展到今天,若我军不战而走,苏家埠、韩摆渡之围即解,厉式鼎、岳盛宣必合兵一处,渡过淠河向我皖西根据地进攻。那时我们还是要打,根据地将会再遭蹂躏。而且,我军一旦西撒,士气必泄,再与敌交战,将处在被动地位,到那时胜败就难说了!”

这番话十分有力。张国焘胆怯地眯缝起了眼睛。徐向前接着列举出了我军可以取胜的几个条件:“第一,除第7师外,厉式鼎带来的12师、55师、57师都遭到过我军打击,士气不振;第二,敌远道而来,为疲惫之师,我军以逸待劳,以近待远,胜敌一筹;第三,苏家埠一带丘陵连绵,便于我军发挥野战、近战的特长;第四,我军有群众支持,耳目灵通,敌人则两眼一抹黑;第五,我军连战连胜,士气正盛。”说到这里,徐向前加重了语气,“退到河西对于我军有数不利,留在河东有数利,我坚持认为应在河东迎敌!”徐向前的分析令陈昌浩十分折服,他首先表态支持徐向前。

“好吧,那就在河东打!”张国焘十分勉强地同意了。会议结束后,徐向前和陈昌浩立即召开师、团领导干部会议,重新调整部署,各部立即行动!

抢抓战机、精准打击。3月23日,在红四方面军对青山店、苏家埠形成围攻之势时,敌遂以2个团兵力从六安出发,沿淠河南下增援苏家埠,当其进至韩摆渡附近时遭红军伏击,一部被歼,其余四处逃窜。这是苏家埠战役中第一次打击敌人的增援部队,实现了旗开得胜、首战告捷的喜人局面。

3月31日,第46师师长岳盛瑄再次组织六安和霍山4个团的兵力同时出援,并亲自督战,孤注一掷。在岳盛瑄的严厉催逼下,敌军先头2个团向红11师阻援阵地疯狂冲击,并一度突破该师防御。在此紧要关头,红四方面军立即将总预备队投入战斗,顿挫敌军进攻锐势,形成钳形夹击态势,将敌大部歼灭。这是苏家埠战役中第二次打击敌人的增援部队,再次取得全面胜利。

眼见六安、霍山之敌在我军重击之下已无力回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判断,敌人如果再行增援,最大可能来自合肥方向,于是,预先在戚家桥、樊通桥以东地区设置了伏击阵地。果然不出所料,4月下旬,蒋介石在情急之中任命第7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以4个师1个旅共15个团约2万人的兵力,分左右两路从合肥出发大举增援。5月1日,红四方面军一部兵力与敌人边打边撤,诱其深入。2日,正面阻击部队发起迅猛反击,敌军先头部队仓皇回撤、溃不成军,后续敌军慌忙抢占高地、凭险顽抗,结果两翼被红四方面军迂回包抄,随即向敌猛烈穿插、分割围歼,一举捣毁敌军总指挥部。“厉式鼎被活提了!厉式鼎投降了!”红军战士欢呼起来。这欢呼声迅速在战场上传播,更加鼓舞了红军官兵的斗志。黄昏时分,两万多白军除部分被歼、极少数冒死渡河逃走外,其余的全部放下武器。这是苏家埠战役中第三次打击敌人的增援部队,实现了连战连胜、大获全胜。

全民发动、政策攻心。苏家埠战役期间,皖西北道区苏维埃专门下达了《为红军东下告群众书》,号召工农群众配合红军行动,打倒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和国民党军阀;六安县委专门成立了“红军招待处”,各区、乡分别成立了“招待站”,具体负责红军的物资供应和战斗支援;六安县三区和五区赤卫队于3月20日夜间,打着灯笼火把,在两河口、老虎头架起了九座毛竹浮桥;活跃在皖西各地的农民协会、少先队、童子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分别担任担架、运输、向导、站岗、搭桥铺路、救护伤员、慰劳红军、瓦解敌军、看押俘虏、协同作战等任务,形成了全民发动、全员上阵、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

苏家埠、韩摆渡被围数日后,敌人粮食吃光、马匹食尽,皮制的马鞍与皮鞋也被视为珍品,夜里不断有人逃到红军这边来要吃的。红十师师长王宏坤从一个军官口中得知,据点内有万余居民,处境十分悲惨,便急报总指挥徐向前。徐向前让私逃的白军军官回去传话给两个旅长,打开寨门放居民离开,红军负责接收。敌旅长认为,留下这么多百姓总要吃东西,不如放出去更为有利。于是据点内万余居民,在红白两军的同意下,被放了出来。

这时,徐总指挥立即命令部队:“加强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于是,苏家埠四周的红军瞬间活跃起来、对敌开展政治战、宣传战、攻心战、瓦解战。红军战士向敌人喊话,地方党组织和政府派出宣传队,日夜呼叫。不知哪些能人,还编出很多“劝降诗”——

老乡老乡,不要打枪。本是穷人,理应反蒋。为蒋卖命,为的哪桩?

上有父母,下有儿郎;一年到头,难见妻房。长官待你,何处一样?长官洋面,鱼肉鸡汤。你们吃糠,树皮啃光;更有兄弟,饿死床上。飞机运粮,哪有指望?

老乡老乡,快快缴枪。放下武器,红军有赏;若不缴枪,困饿死光!来当红军,前途亮堂;愿回家乡,发给光洋。优待俘虏,人身保障;早日来归,早见天光。

这期间,红军战士又定时地在敌军据点外摆放一堆堆、一筐筐散发着热气的白面馒头,吸引敌军士兵过来吃。开始时,只有个别士兵偷偷地过来,吃过后让他们回去宣传;后来,过来吃馒头的敌军士兵逐渐增多,红军就要求他们留下子弹,名为“用子弹换食品”;再后来,过来吃馒头的士兵,吃过了就不再回去了,纷纷参加了红军队伍。

在红军强大的军事围困和有力的政治攻势下,据点内的敌人军心动摇,携械投诚者越来越多。

创新思维、开拓前行。在苏家埠战役中,红四方面军进一步发展了“围点打援”调动敌人于运动中加以消灭的作战思想,在准确掌握敌情的条件下,坚持围困苏家埠四十余日,终于调动了大批敌人来援。在围点作战中,开展了艰苦的土工作业,构成了严密包围敌人的工事网,既能有效地困住了敌人,又能保证有足够的可能让更多的机动兵力集中打援。在强敌面前,以逸待劳,利用天时地利条件,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和红军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诱敌深入、迂回及时有力,又首先打掉了敌人的指挥所,从而迅速地全歼敌人的援兵,迫使困守据点之敌全部缴械投降。(裕安史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