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及建议
来源: 陈雨 张艳君 孙雨静 2023-11-28 11:10:46 责编: 聂梅

一、基本情况

以合肥市西园街道为例,有常住人口约11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11440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0.4%,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2156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96%,空巢、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372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家庭结构逐渐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随着老人对各种养老服务质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多的要求,养老服务难以满足且供不应求。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机整体,即以老年人居所和所在社区为服务地点,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上门服务、社区托养、邻里互助等方式为服务半径内的老年人提供多元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方式。目前,我国90%的老年人倾向于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居家)养老,换言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大多数老年人所接受,但在提供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境。

二、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作社运转低效。虽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较为丰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低效运转,存在一定程度上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资源利用上,全街居家养老合作社服务阵地12个(其中街道级2个,社区级10个),截至目前,仅3359名老人自愿加入合作社,占老年人口比例26.39%。服务内容上,大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多停留于以生活性、基础性养老服务为主的低端层面,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未充分落实,服务供给水平有限。

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支持不足。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项重大民生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关注和支持。支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激励性不足、资金保障不足,政府为推动多元化主体参与养老服务往往采取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形式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其中政府补贴仍是社区养老机构收入中的主要部分,这也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稳定性和专业性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为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从业人员的缺口仍然存在甚至逐年扩大,稳定性和专业性也有待提高。以西园街道为例,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社工11名,每年辞职新招人次占比55%以上。长期在合作社提供关爱探访、便民理发、健康监测、爱心缝补等义务服务多为年长志愿者,流动性大,同时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宣传力度。结合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利用形式多样的传播手段,积极宣传新兴养老理念,宣传利民养老政策,并拓展宣传形式,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作社的知晓率。广泛宣传孝亲敬老观念,大力营造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大力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逐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

二是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资金支持的稳定性、多元化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充分落实多样化服务内容,逐步提高服务供给水平,落实专人通过信息系统及时了解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对于设施不齐全、养老基础设施简陋以及房屋建筑老化的小区进行适老化改建,提升群众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度。

三是注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在养老服务内容精细化、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与养老服务人才不匹配的背景下,积极制定长期培训培养计划,促进高职学校建立相关课程,为老年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奠定基础。建立健全全国认可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原则。增加养老从业人员收入,让更多人愿意学习养老护理并热爱从事该行业。借鉴“时间银行”做法,规范志愿者服务,将志愿者服务时数转化为今后享受其他人服务时数,提高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使志愿者成为承担照料老人任务的重要人才储备。(陈雨 张艳君 孙雨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