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市淮上区淮滨街道,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时而被人称作“好大姐”,他们也会常常怀揣“小板凳”,他们还有一群特殊“信息员”,作为这里的居民如何变“他治”为“自治”,夯实筑牢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防火墙,他们可谓探索出了一套新模式。
“好大姐”调解队 群众“自我管理”的“连心桥”
2016年,明珠社区居民陆续入驻初期,因装修、搬运、养宠物等矛盾纠纷不断。居民群众对家庭和邻里间发生的矛盾纠纷,往往存在“家丑不外扬”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想法,并且,对新组建的社区“两委”等工作人员存在不熟悉、不信任,难以积极寻求社区“两委”及司法行政部门的帮助和及时调解,致使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率低,风险隐患大。
街道司法所深入挖掘群众内在动力,组建了一支由热心居民大姐、退休女职工、无职女党员等10余人组成的“好大姐”调解队。“好大姐”们本就是小区里群众中一分子,对家庭邻里情况比较熟悉。
平日里,她们在外出采买、饭后遛弯、跳广场舞等场景中了解小区家庭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一旦发现矛盾纠纷,便及时上门亲和耐心地进行说理调解,对化解不了的疑难问题及时报送社区。
面对平时就是邻里的“好大姐”们,居民们纷纷打开心扉。在调解中,“好大姐”们也能及时发现群众需要帮助和解决的其他服务管理问题,并及时上报和监督社区、街道立行立改;对调解中群众遇到法律疑问,便及时联系街道司法所寻求提供服务。“好大姐”们已经成为“群众-社区-司法行政部门”搭建交流融通的“连心桥”。两年来,“好大姐”们共调解邻里矛盾纠纷32起,报送群众诉求、意见建议69条。
“小板凳”见面会 群众“自我排忧”的“解压站”
针对凤凰城小区、碧桂园小区等新建入驻商住小区,居民彼此之间不熟识,遇到矛盾纠纷往往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的问题,街道司法所积极引导社区居委会把办公桌搬到居民楼下,以楼栋为单元组织居民召开居民“小板凳”见面会,变“排排坐”为“团团坐”,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倾述诉求、充分协商,以小话题反映大主题,办好事、解难题。
在一次“小板凳”见面会上,凤凰城小区13号楼居民反映楼栋电动车多,距离车棚距离远,车位不够等问题。社区和物业公司研究拟定在13号楼前的一片空地新建车棚。
但是,部分居民认为新建车棚距离楼道太近,会影响出行,导致建设方案迟迟无法确定。社区再次组织居民“小板凳”见面会,解说建设方案和听取居民意见,得到普遍理解和支持。很快一个100余平方米、40个充电位的新车棚建成。
在“小板凳”见面会现场,社区经常邀请“一组一会”成员、业委会代表、法律顾问等参与其中,听取居民心声,为群众解答疑难,提供法律咨询等。2023年以来,街道共组织“小板凳”居民见面会10余次,累计收集居民诉求52条,现场解答法律咨询24次,调解矛盾纠纷7起。社区对群众的诉求制定清单,建立限时销号,让居民提的意见有回应不落空。“随手拍”信息员群众“自我参与”的“前哨兵”面对小区七邻八舍和里家长里短经常出现的矛盾纠纷,街道司法所依托社区商圈外卖小哥、快递员等骑手走街串巷的特点,通过“先锋骑手”小程序“随手拍”功能拍照上传,将辖区内的矛盾线索、邻里纠纷问题上传至社区“先锋骑手”小程序。实现“小哥点单”“部门接单”,推动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解决。
为了鼓励外卖小哥、快递员等参与矛盾纠纷信息及时上报的积极性,街道司法所(社区)比照矛盾纠纷调解“以奖代补”办法对照矛盾纠纷性质和难度进行量化积分,可以兑换充电宝、雨衣、优惠券等,并免费为他们提供图书阅读、手机充电、饮水、急救药品、食品加热等贴心“微服务”。街道现有341名外卖小哥、快递员入驻“先锋骑手”。
社区收到“小哥”上传的矛盾纠纷线索,及时进行审核,第一时间安排调委会受理进行调解,并适时向“小哥”反馈处置情况,切实增强“小哥”对街道、社区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社区定期举办业务培训为他们“蓄能充电”,助推他们全面融入社区,让群防群治、群众参与成为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主旋律。(蚌埠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