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四杰”是叶集乃至全国人文历史的一大亮点,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组建的未名社骨干。未名社6位成员除鲁迅、曹靖华外,其余4位: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都是叶集镇(现属叶集区史河街道)人,故有叶集“未名四杰”的美称。他们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翻译家、诗人、教授。作品扬名华夏,学子遍及海内外,实为叶集之人杰。他们在少年时,即显现出英雄气概。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剪辫子,一起反封建,一起写诗篇,一起贴标语,留下很多故事,且个个精彩。虽然他们当时仅是高小学生,但所形成的故事都多带有浓厚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豪情壮志的精神,留下的诗作反映了他们少年立志报国的情怀。如韦素园和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游九仙观时,见观内香烟缭绕,供果满桌,敬奉观内石墙上9个石像,极为愤慨,欲砸之。却因像高石坚而不能,韦素园赋诗两首痛陈之:
一
当今海内分裂,世道衰危,
时值军阀混战,乾坤不宁。
有志中华儿女,投笔从戎,
立志参加革命,不惜牺牲。
九个石丑不闻,戎马倥偬。
静静石崖伫立,苟且偷生。
香烟缭绕显灵,勿愚黎民。
二
天翻地覆战未停,锦绣河山难净平。
各路军阀抢国土,英雄南北起乾坤。
人人争去拼虎豹,个个齐来会风云。
偷安隐蔽悬崖洞,反帝香火愚黎民。
小学期间,韦素园对历史也表现了特殊的兴趣。他喜爱卧薪尝胆、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等历史人物故事,并对一些人物写过评价。
如对荆轲,韦素园是这么咏叹他的:
於期头,督亢图,英雄伴;
怒发已冲冠。
千金重一诺,岂惧易水寒。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关。
风萧萧,路漫漫,不思还;
只为赴国难。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山。
回念高堂,苍颜白发,
泪洒透胸衫。
受委任,斩私情,从公义,
余心悲又欢。
从容秦王殿,
昂首锋刃间。
勇猛一揕失,
忠魂升碧天。
尽忠又尽孝,
此事古难全。
且看古今,
多少壮士侠子情绵绵。
我们从韦素园写荆轲的诗中看出,韦素园不仅熟知荆轲献秦降将樊於期头和督亢图刺秦王的历史故事,而且对历史上歌咏这件事的诗章,也是读了的。像“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关”“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山”等句,显然是从晋朝文学家陶渊明《咏荆轲》的长诗中得来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能够将自己读到的喜爱的诗篇摘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颇显出他的聪慧。
韦素园还有很多颇具讽嘲佛界神仙和历朝君王的诗文,如他和同学游一河之隔的固始胜塔寺回校后,在日记写道:“……三尊大佛,居中端坐,十八罗汉侧列两边,观音大士,慈眉善眼,能够降福人间?四大金刚,扬眉怒目,敢于执法如山?”
游清游观,看宋太祖赵匡胤塑像前写道:“……一位大汉端坐,看他非神非仙,身披滚龙袍,头戴冲天冠,脚踩五彩履,玉带围腰缠,紫面长髯,潇洒威严,一条盘龙棍,斜依在身边。大宋朝开国始祖,马上皇帝,人道你,东闯西挡,南征北战,打下一统江山,堪称英主楷范。我道不然!陈桥起义国基奠,就该为国为民,为何即位不久,沉于酒色,听信谗言,开国元勋因直谏被斩,你耍权术,说酒后失算。欺世盗名,千夫责谴,……天地震怒,人神共怨,我今借你盘龙棍,前去锄奸。……决不叫四亿同胞再受熬煎,待我大功告成,再来归还……”从此,赵匡胤塑像便失去了那根神威盘龙棍。
这里,我们不但知道韦素园熟知历史,更敬佩其敢于蔑视神威、皇权的反封建精神。真乃年少壮志凌云,豪气满怀。明强小学,名载史册,百世流芳,实乃实至名归。
四小杰,小学就读的学校——叶集明强小学,是叶集乃至史河两岸、霍邱全县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晚期,叶集周围设有不同规模的私立塾馆60多所。当时,这些塾馆均称之为私塾。办私塾者,一是富有人家办的家塾,请老师在家里教授子弟;二是户族操办的,接收户族子女入学;三是地方绅董共同操办的,是为约馆,邀约名师教学。这些塾馆,对教育学子知书识礼,忠厚传家,走向仕途等,有一定社会意义,其中走进仕途是师生们的主要目的。但社会的进步,是客观规律,光绪年间,清政府受外来新文化的影响和社会所迫,实行了废科举、兴学堂的学制。这对于渴望科学文化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梦寐以求的新风。1913年,叶集清末举人孟振先(字甫胜)弃官而不赴任,回乡聘请名师招收学生,在叶集火神庙办起蚕桑学校,自费去浙江湖州购买桑苗万余株,一边向学生教授新文化,一边教学生种植桑树和养蚕技术,亲自和师生们种桑养蚕,颇有收获。但全国各派军阀混战连连,社会动荡,加之学校经费来源日渐困难而停办。一年后的1914年9月,倾心办学的孟振先,又邀朱贴山、江镜仁(字从永)、台介仁(谱名传蕃,字熙春)、台寿民(谱名大枝,字凌逸)、管更愚、叶兰谷、何棣伍等人,在叶集火神庙创办新学,以《左传》“明耻教战”典故,取名“明强小学”,并公告明强小学办学宗旨:教育后人,唤起民众,复兴中华,富国强民。并召集社会贤达、乡亲父老支持办学,公推台介仁任校长,不久,台介仁因病去职,由江镜仁任校长。江镜仁不负使命,为了将学校办好,到安庆、徽州等崇尚新学之地,求教考察创办新学的经验,并购买回大量课本和教学用具。首届招收了150名学生,因多系相近各塾馆读书学子,原来学习基础较好,开设高级班2个班,中级班2个班(未招收蒙童),教授国文、算术、英文、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程。明强小学的创办,开创了叶集教育事业新局面。由于教师素养高,学生求知欲强,获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从这里走出很多革命和文化名人,知名革命作家、翻译家,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李霁野即是该校首届学子,他在与同学台静农(教授、文学家、书画家)交往的文章中,常有对明强小学师生评述和趣闻轶事的记载,在其《从童颜到鹤发》一文中,记述明强小学老师教学水平之高,同学学绩之佳云:“老师授课,很少拿讲稿,但讲的内容与课文几乎是一样。有位地理老师何棣伍,虽然眼睛高度近视,但能用手指出我们提到的地图上任何地名,没有一次错过。同学中很多是后来的社会知名学者,可见优秀教师,出优秀学子,就不奇怪了……”
明强小学设在原蚕桑学校的火神庙里,师生都是讲新学的。新思想、新文化的灌输,让学生们对旧礼教、封建迷信视如仇敌。首先,由台静农和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带头剪辫子,说:男子汉蓄着长辫子,不男不女,这是清王朝留下的余毒。有的同学跟着剪,一些怕家长责备的同学,被激进的同学强迫剪掉了辫子,中级班李明召是李霁野本家兄弟,其父李其昌听说李明召辫子被李霁野剪掉的,到学校大骂李霁野是头生反骨的李氏不肖子孙,并挥拳要打李霁野,台静农本家叔子台肇甫也到学校斥责台静农不该带头去剪同学们辫子,他们倚仗地方绅董身份,斥责校长江镜仁教学生不走阳关大道,尊孔复礼,反教化学生不学儒经,反入鼠穴。没等江镜仁发话,同学们一哄而上,与之理论,有的拿剪子要剪李其昌和台肇甫的长辫子,李其昌和台肇甫见势不妙,加之多位教师上前劝说,李其昌、台肇甫便灰溜溜地跑掉了。本来学生剪辫子,社会上有很多人反感,要来学校拉学生回家,李其昌这出戏一演,剪辫子事在明强小学也就没有什么阻力了,有些学生自己把辫子剪掉,家长也就不闻不问了。
剪辫子在明强小学算是小小的风波,更让一些人不能接受的是学生“大闹三圣宫”,三圣宫供的是太上老君、火神爷、文昌爷等菩萨。叶集民众每年庙会,都要到三圣宫烧香朝拜,祈祷菩萨保佑发家致富,社会平安。同学们议论:我们既然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者,就不能看着泥巴菩萨愚弄百姓,这种议论逐渐成为学生们的一致共识,最积极的仍是李霁野、台静农、韦素园、韦丛芜,他们很快团结了一批同学,在一个夜晚把三圣宫泥巴菩萨全部推倒砸烂。这一事件,震动了叶集五里长街和史河两岸,一时成为商家、百姓议论中心,好坏、褒贬甚嚣尘上。好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是当地文化名人,褒者自然恭奉有加,贬者也难有作为,学校虽停了几天课,随即复学,因而砸菩萨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烟消云散了。明强小学从此更加有名了,“未名四杰”也从未名而大有其名了。(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