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县丁家桥镇官庄村,提起“张医生”这几个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村医——张晓宝。
张晓宝,1951年1月出生,于1969年3月应征入伍,入伍后到部队卫生院工作,1970年,在部队荣获“五好战士”的称号。在部队时,他看到乡亲们缺医少药的情况,觉得自己应该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当张晓宝于1971年2月退役后,同年3月就申请进入了丁桥公社,在官庄大队担任赤脚医生,从此走上了为乡亲行医治病的道路。
退役不褪色,做服务基层的“拓荒牛”
在担任赤脚医生期间,张晓宝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用自己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坚持为人民服务。在药品紧缺的年代里,中草药成为了张医生的“杀手锏”。张医生充分利用丁家桥镇山多水多的地理特点,一有空就会背着药篓漫山遍野地寻找有用的天然药材,针对能够人工种植的中草药,张医生也会带回来在家中扦插,方便取用。每次进入张医生家,都能近距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在行医用药方面,张医生大力在家乡社员中推广中草药等民间经验和秘方。在当年脑膜炎大流行期间,更是运用中草药秘方救治了很多身患此病的孩子,挽回了很多家庭的幸福。
不惧平凡,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张晓宝在从医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人民无限的热爱。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全村除去外出务工人员,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小孩,基础疾病的排查和诊治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张医生针对此两类人群也制定了针对性诊治方案:针对老年人主抓慢性病患者,定期检查,及时治疗;针对小朋友,主要做好日常的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等。工作内容多而杂,但张医生不惧辛劳,坚持每两周一次为村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量血压,测血糖、询问病情,嘱咐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始终默默地守护着大家的健康。凭着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扎根基层,做服务人民的“孺子牛”
张晓宝行医四十多年,无论是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还是半夜三更的非工作时间,只要有人敲门喊医,他都会立即前往农户家中,毫无怨言。村里老年人多,视力不好,耳朵也不好,每次他们生病吃药的时候,张医生都会不厌其烦,反复和他们讲述每种药的服用注意事项。例如:需要怎么吃,是饭后还是饭前,一天要吃一顿,一顿要吃几粒,有哪些忌口等等。对于识字的老人家,张医生在口头讲述注意事项后还会把详细情况写在药盒上,方便后续对照用药。因为张医生的存在,使得乡亲们心里都像吃了定心丸一般。张晓宝为全村的乡亲们贡献了许多,却将前来答谢的村民们拒之门外,他做这些别无他求,只为救死扶伤的医者本心。
“救人就是我的职责,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是我的光荣。”张医生常这样说。
面对乡亲们手头普遍不宽裕的情况,张晓宝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药,在同等药效下尽量选用便宜药,药品价格、收费标准也会公示上墙,不开大处方,不乱收费,让群众花小钱,就能放心就医。
2011年12月,张医生从村医的岗位退下,但乡亲们遇到什么健康问题,还是想听听张医生的意见。因张医生年事渐高,身体情况大不如前,腿脚也不大方便,家人们不许他再跑远路,他便在家里接受乡亲们的咨询。张晓宝说:“我要一直为乡亲们的健康工作,直到干不动那天为止。”
张晓宝多次获得“优秀乡村医生”“先进工作者”“模范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并在抗击非典期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张晓宝坚守初心,在自己的工作上散发光和热,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奉献在了基层。(郑胜凯 龙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