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要闻
养殖效益持续下滑 家庭农场期盼扶持
来源:刘刚 2024-01-18 10:43:20 责编:刘刚 喻寒松 夏朝阳

2023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养殖业收益明显缩水,我省部分家庭农场面临困境。记者采访多位家庭农场创办人,他们反映一年来养殖利润下降多,同时养殖风险增加。在新的一年里,他们期盼有关部门能出台政策给予补助,让从事养殖业的家庭农场渡过难关。

家庭农场经营面临“生死考验”

桐城市绿缘家庭农场的创办人张行是一个90后,2013年,张行从内蒙古打工回来,在父亲承包的林场里养鸡养番鸭,不到两年就出栏土鸡五六千只,番鸭一千多只,年利润达20多万元。“从去年年初开始,养殖业利润就下降很厉害,基本全年都处于亏损状态。”张行说,虽然销量并没下降多少,但是价格较往年偏低,基本都要降价10%才能销售出去。

绩溪县京山土鸡养殖家庭农场位于海拔近千米的山顶,农场负责人王鸿远已经50多岁,他17岁那年就到上海打工,从事木工装潢,这一去就是20年,先后在上海、广州、山西、江苏等地搞装潢,赚了不少钱。2009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回到家乡创业。“2023年的养殖效益实在太差了,土鸡卖不上价,而且销量也减少很多。”王鸿远说,前年他养殖的生态土鸡每只130元,每周卖到上海、杭州等地有30多只,去年土鸡降价到每只75元,销量不如往年的一半。“减少利润近30万元,现在我对养殖都没有信心了。”

金寨县祥堡家庭农场的创办人王为雄是福建人,多年前来到金寨县投资养殖生猪。“2023年全年的养殖基本都是亏损,可以说面临生死考验,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了。”王为雄无奈地说,即使到春节前,生猪价格仍然低于每斤7.5元,而养殖成本早就达到8.5元,所以根本无利可赚。

困境倒逼农场主改变思路

面对市场不景气,农场主们并没有气馁,他们积极探索新的销售模式。张行在去年开始养殖黑猪,目前存栏量已经达到100多头。“以前我的品种太单一,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很紧张,以后我要多发展养殖品种。”张行说,春节前已经出栏黑猪50多头,每头猪的利润约500元,虽然总量不大,但是也算弥补了去年的损失。“我最近又挖了一个60亩的鱼塘,准备养鱼,办个农家乐,这样也能卖点东西出去。”

“我们这里山好水好,但由于缺少宣传,外人很少知道,我就想办个农家乐,让都市人在这里观美景,吃土鸡,挖竹笋,采茶叶。”王鸿远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资30多万元建设农家乐,用当地的竹木搭建木屋,在周边山林里放养黑猪、白山羊、野兔、山鸡等等,种植20多亩蔬菜。“已经有上海、苏州等地的游客来山上玩,他们非常喜欢这里淳朴的山林生活,在这里住一夜,吃一些土菜。”王鸿远说,到目前为止,已有2000多人次来他的农家乐游玩,通过他们也拓宽了土鸡销售的渠道。

资金和土地仍是农场主最大的担忧

“总的来说,家庭农场最缺的是资金,要想发展没钱不行。”张行说,他原来想多建两个黑猪养殖圈舍,但是由于缺少资金,不得不到处借钱,可是处处碰壁。由于农业风险大,很多人都不愿意和张行合作,他只能放弃这个想法。“还有就是土地,流转土地价格越来越高,而且如果面临拆迁更麻烦。”张行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地方对发展养殖业比较抵触,生怕触犯“非粮化”的红线,所以很多家庭农场不敢扩大规模。

王鸿远告诉记者,为了建设农家乐,他已经花掉40多万元,加上去年亏损又大,他已经无力再扩大养殖规模了。“一句话就是缺钱,如果资金充足,就会多建几间住宿的地方,扩大农家乐的接待能力。”王鸿远说,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给予家庭农场必要的支持,让他们渡过难关。(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