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收排名升至全国第3位;到2025年,力争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到2027年超7500亿元,培育1到2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3月11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正在抢占制高点,并已跃至全国领先地位。
入局即是“高起点”
偌大的无尘车间里,机械臂在井然有序地装配,AGV小车(搬运机器人)驮着100公斤的电池片,来来回回穿行在各设备机台之间……3月11日,在位于合肥市肥西县莲花路“肥西光伏产业园”内的西长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场智能化配送调度安装的数字场景生产实践,正在梦幻般上演。
“我们生产的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整个生产智能化程度很高,在全国也算得上领先水平。”合肥西长信新能源科技公司行政高级经理刘和元说。
很难想象,仅仅几个月前,“合肥西长信”脚下还是一片荒地,从去年9月初动工到今年1月底投产,总投资120亿元的合肥西长信光伏项目“花开”合肥,只用了158天时间。
“我们现在投产了两条大生产线,5月份12条生产线投产,8月份24条生产线全面投产,到时将实现23.1GW的年产能,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71.57亿元,年利润总额5.8亿元。”刘和元说。
在肥西县经信局副局长倪飞看来,合肥西长信项目的正式投产,意味着肥西先进光伏和储能产业正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而且布局完美,未来前景广阔。
“目前我们在建的光伏新能源项目主要有阳光电源、长信光伏、华晟新能源、派能科技等。其中,长信光伏作为唯一的光伏全产业链福布斯独角兽企业和TopCon领军企业清电光伏在肥西布局的电池片、硅片生产项目,满产可实现产值百亿元;异质结全球龙头华晟新能源创世界光电转换效率纪录25.26%,满产后产值同样不低于百亿元;阳光电源大功率变流设备生产制造项目作为阳光电源集团肥西的扩展项目,项目一期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百亿元;派能科技全球户储排名第一,满产后也将超百亿规模。我们的光伏和储能产业产品涵盖光伏组件、储能电池、大功率逆变器、电池片、储能电芯等,达产后规模超500亿元。”谈到落户肥西的光伏和储能产业企业,倪飞兴致勃勃。
某种程度上说,肥西在光伏和储能产业上入局即是“高起点”,恰恰说明了安徽省在加快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上,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营收排名跃居全国第三
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3月11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安徽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体量创出新高度:全省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967.4亿元,同比增长50.9%,营收排名首次跃居至全国第3位,仅次于江苏、浙江;实现利润总额175.3亿元,同比增长1.45倍。
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01亿元,其中储能电池和储能系统环节营收528亿元,占新型储能产业营收三分之二。全省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69万千瓦,占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88.1%;全省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223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占全社会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6.8%。全省新增新型储能装机137万千瓦,累计装机178万千瓦,同比增长334%,从全国第9提升至第7位。
在先进光伏(N型和钙钛矿)方面,2023年全省产能占比达到87%,比2022年提升32个百分点;产量占比达到80%,比全国高53.5个百分点。其中TOPcon电池实现产量57.9GW,占全国48.4%;异质结电池实现产量3.2GW,占全国23.7%。
新型储能方面,全省正极材料(磷酸铁锂)、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储能型锂电池、储能系统等主要环节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3年底,上述环节现有产能分别达到25.9万吨、32.2万吨、39.3亿平方米、47.4万吨、55.1GWh和35.8GWh,全年产量分别为13.2万吨、8.5万吨、19.1亿平方米、12.5万吨、11.3GWh和18GWh,比2022年分别增长43.5%、60.4%、809.5%、16.8%、54.8%和69.8%。
与规模体量齐头并进的,是安徽在该产业上的创新能力一直在实现跨越,市场主体一直保持充沛活力。
2023年,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2个、达到169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34个;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总数达到6个;营收过百亿的龙头企业在皖设立研发机构、创新平台比例达到58.3%,比2022年提升近20个百分点。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6月27日,中国科大马聘教授团队发布超低成本新型固态电池电解质研究成果,对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7月18日,中国科大徐集贤教授团队实现单结钙钛矿电池稳态效率26.1%,创造世界纪录。
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强大内驱力。2023年,全省共有12个营收超百亿企业合计实现营收达2800亿元,其中光储业务营收超2500亿元,占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比重近75%。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110个,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8个。全省新培育1个智能工厂、14个数字化车间,累计培育11个智能工厂、43个数字化车间。滁州隆基、合肥中建材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合肥通威、金寨嘉悦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做“价值链的中高端”
2023年,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收排名跃居全国第3位,但安徽远不甘止步于此,安徽的“小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到2027年超7500亿元,培育1到2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目标很具体,每年至少增加1000亿元;路径很清晰,一是先进光伏,一是新型储能。
先进光伏这块,安徽正加快推动从P型电池片向N型高效电池片的迭代升级,从晶硅光伏向钙钛矿及叠层光伏发展的技术升级,从加工制造基地向研发中心转变的创新能力升级,从硅片、电池片、组件,向制造装备、辅材、系统集成等配套和服务环节延伸布局的产业链升级,换句话说,要做“价值链的中高端”。
新型储能产业同样如此,要加快形成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导,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氢储能等多元化储能技术协同推进的产业布局,加速形成规模化集聚效应,同时支持新型储能在能源、交通运输、工商业等领域开拓场景应用。
“力争2024年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新闻发布会上安徽信心满满亮出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每个人都在激情投入,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