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如雪花般纷飞的杨絮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烦恼。又到一年杨絮飘飞时,但细心的市民察觉到杨絮不再猖狂。4月11日,从合肥经开区了解到,近年来,合肥经开区把控制絮情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头等大事。
据了解,2000-2005年间,该区种植了大量杨树,为生态环境改善和森林城市创建做出来重要贡献。但是杨树寿命一般只有20至30年,该区4.16万棵杨树陆续进入退化期。首先,杨树属于速生树种,生长快,树杆高且冠幅大,蛀干虫较多,木质疏松,极易折断倒伏;其次,杨树大量的飘絮引起市民反感,且大量的飘絮聚集后非常易燃;再次,杨树大部分与电力杆线并列栽植,对供电安全可靠性造成严重影响。
相关园林专家表示,早年城市绿化处于起步阶段,经费投入有限,而且可选择树种又少。因此价格低、易成活、生长快、绿量大、效益好并且生态价值高的杨树成为各地植树造林首选。据相关资料,一株成年杨树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释放氧气125公斤,抑制尘土16公斤,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功臣”。就合肥而言,絮情一般在4月下旬出现,6月上旬结束。如果仅仅因为絮情就把杨树全部砍掉,其实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任何一个树种都有其利弊。因此,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杨树。
如何解决杨絮扰民的问题?合肥经开区多措并举开展治理。一是截短。对旺盛期杨树截干保留4.5米高度,可保5年内无絮情,累计截短道路杨树1.65万棵,河道杨树640棵;二是淘汰。2005年以前栽种的杨树陆续进入退化期,结合道路改造工程的实施,消减杨树1.8万棵;三是更换。全面调整树种结构,不再采用杨树作为行道树,栽种香樟、栾树、枫树、梧桐、楸树、高杆女贞等适宜乔木;四是育新。在京台高速、合宁高速、沪陕高速等需要栽植杨树作为防护林的地带,选择不飘絮的雄株,或者采取嫁接、药物抑制等技术进行处理。此外,专技人员已培育出无絮的杨树新品种。(刘飞 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