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七街道洪岗社区坚持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对标“六有八化”标准,明确任务目标,加强网格建设,探索富有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努力开创综治中心工作新局面,为全方位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健全机制,打造协调联动“综合体”。整合公安派出所民警、律师等工作力量,形成人员配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协同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公共设施维护、矛盾纠纷调解、便民服务、治安巡逻、妇女儿童维权、民意反馈等工作,坚持实用结合、定期培训、以干促训,不断提升综治中心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平安建设共建共治的工作机制,将综治中心责任细化分解到四个网格,定期召开碰头交流会,研究分析社区信访维稳形势、重点人员最新迹象,发现苗头,及时协调、及时处理,将大多数可能诱发上访的情况消灭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确保辖区社会安全稳定。
资源整合,夯实基层网格“新阵地”。积极推进综治中心工作标准化建设,以维护稳定、便民服务为宗旨,一室多用,科学设置科学设置“一台两室”:即便民服务台、视频监控室、综合服务室,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衔接、便于管理”原则,将辖区合理划分为4个网格,整合党建、综治、警务、调解、社会保障等力量全部下沉到网格,建立起社区结“网”、街巷连“线”,小区布“点”的全覆盖体系。结合“平战结合·应急支援志愿服务”体系,在四个网格内建立了关爱帮扶、纠纷调解、治安巡逻等多支维稳安保队伍,做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相互协同、实用实效,有力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点人员服务管控等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造真正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综治中心,实现综治工作大协调、大指挥、大调度,筑牢洪岗社区的第一道防线。
矛盾调处,构建纠纷化解“终点站”。社区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全面推行“333”工作法,盘活用好党建资源,融合发展汇聚合力,做实创优暖心服务,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格局和工作运行机制。组织网格员深入网格片区开展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化解,充分调动辖区老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发挥他们人头熟、亲和力强的优势,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把矛盾化解处置在萌芽状态,由事后处置到事前防范,做实做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原已排查调处的一般性矛盾纠纷逐个回访,新的一般矛盾纠纷边排查边调处,防止激化,确保把问题解决在社区,把人员稳控在社区。自社区综治中心运行以来受理处置各类矛盾纠纷28起,其中联合住建局、给排水站等相关部门化解矛盾17起。
重点管控,建强治理调度“指挥所”。对社区重点人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压实责任,任务落实到人。积极发挥社区干部、网格员、社区民警、治安志愿者、所管人员亲属等作用,详细掌握重点人员基本信息、工作生活及行动轨迹,实行日报制度,确保不漏管、不失控。落实帮教衔接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对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危险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针对性管理服务。
立足服务,奏响基层治理“桥头堡”。按照“完整覆盖、便于服务、无缝衔接、动态调整”的工作要求,引导党员干部真正下网格、动真格,着力构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新体系,对符合救助规定的,帮助准备申请资料,解决重点人员的生活困难问题,体现党组织的温暖关怀,保障基本生活,消除不稳定因素。对不符合政策规定且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积极分析确定对应符合的政策,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并把党的政策带下去,把居民的意见带上来,有效实现了在网格中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促和谐。
数据共享,跑出基层治理“加速度”。社区以信息化、网格化和多元化三大支撑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综治信息平台作用,完善综治中心信息化系统功能,提高数据信息质量,保证数据链的完整性,有效提升了社区综合治理水平。通过整合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雪亮工程平台、综治e通手机、辖区监控系统平台在治安防范监控、信息收集、分析研判、问题处理等方面的功能和优势,努力打造事件信息排查、提交录入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更新、分析研判、反馈情况等信息平台实战功能,有效解决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刘泉 刘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