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因材施教、什么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多年来,阜阳市颍州区教师们带着思考探索教育工作的本质。2024年,颍州区入选首批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示范区,意味着研究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层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在春风中悄然发生。
教师,着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这节课能学会些什么?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每个学生都在积极获取知识?
为走出自己独有的、高效的、可持续的“课改之道”,颍州区在课改初期并没有急着行动,也没有“东拼西凑”地“取经”,而是自2016年开始实施“活力课堂”“7分钟小助教”“作业评审组”“行思讲读学习法”等课改尝试,一些教师逐渐从考虑“怎样教”转向注重学生“如何学”。
阜阳市十八中道法课教师侯艳说,在没有建立课改观念之前,她总是习惯于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授每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分析这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开始践行课改后,侯艳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在《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中,她以异乡游子一提起家乡的传统美食,味觉记忆就会被唤醒,兴奋、自豪、眷恋就会涌上心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作用,而文化对人的影响更是深远持久。继而,侯艳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家乡博物馆的感受,用“家乡人、家乡事、家乡记忆”来分析参观博物馆为什么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文化认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不在教学中直接给予认知及解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答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侯艳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思维型教学。
阜阳市红旗中学物理课教师彭晓伟在课改之初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基本还是以自己讲述、教授为主。然而,通过认真观摩、学习优秀前辈的课堂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彭晓伟开始大胆放手,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他经常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自己则深入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倾听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需求,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成为学生意见的收集者、分析者和评价者。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钓的是谁?”“12岁的甘罗使用了什么计谋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南宋名将刘锜作战能力有多猛?”阜阳市刘锜小学教师张得升的主题班会“聊聊博物馆的那些事儿”每次选定一个主题,学生则自主查找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并在班会课上进行交流,这也成了学生们了解阜阳市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到博物馆去”逐渐成为颍州区各中小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风尚。各学校采用10分钟演讲、走进颍淮名人堂、穿越阜城等模式开启了自己的“博+学”尝试。学生们通过走进博物馆、课余搜集资料展开深入探究等,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分析、思考,不仅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项目化主题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对自我实践的能力也更具信心。从传统的个人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再到学校的育人转型,颍州区形成了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的育人合力,推动了育人方式的转型。
为提高教研质量,颍州区教育局力推教研工作重心下移,设立联片教研制度。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等,紧扣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变化、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到基层学校开展专题指导培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以“教研”为途径、以“课改”为突破口、以“科研课题”为先导、以“高效课堂”为主阵地、以“名师示范”为引领、以“教学技能比拼”为平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颍州课改推进模式。
课程,打破学科的边界
作为新课改的“先行者”,颍州区积极探索更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阜纺小学的《绳缆古今》劳动教育主题项目化学习课上,4位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授课,打破学科的边界。
语文课教师邵雪梅熟练地为学生们示范平结、蝴蝶结的打法,指导学生们学习原始人如何以不同粗细的绳子,调整结的大小、距离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劳动课教师邹琼则手持一根红线,缠绕、编织、收线,以一个精致细密的中国结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中国民间手工编织艺术;社团指导教师宋丽娟围绕“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这一主题继续深入开展探究,使学生从中认识、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树立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科学课教师郝利艳通过一组照片和激情澎湃的解说,让学生们看到无论是“蛟龙号”入海,还是“天问一号”上天,科学家以“一根绳”不断刷新着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知,在他们心中播下探索未知世界、长大报效祖国的种子。
4位教师的授课涵盖了劳动观念的塑造、劳动品质的培养及劳动育人等方面。小小的绳子凝聚着家国情怀、劳动智慧、传统美德等,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实现从思维到实践的一体化知识学习体验,在真实生活世界里完成知识的关联与转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学校,在创新中前进
“两小儿都有各自的‘理’和‘据’,想一想谁更有道理?孔子认为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在《两小儿辩日》课堂上,阜阳市东清小学语文课教师杜文娟引导学生找出核心问题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激烈讨论。组内的记录员及时记录讨论结果,发言人组织语言练习表达,其余组员在一旁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学习模式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合作学习的目标。这是颍州区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改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案例。
杜文娟认为,“同学成为‘同’学,同组成为同‘助’,这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们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能整合跨学科知识关联点,继而进行科学设计与实施,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形成可迁移的“跨学科理解”,体验“跨学科思维”,培养“跨学科素养”。
“常看到主科教师担心学生的学习效果,我想既然学生们喜欢剪纸社团课,那为何不结合学科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中学呢?”阜阳市南京路第二小学副校长张艳说,如何融合语数学科、多方激发学生兴趣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她近两年思考较多的问题。
在张艳的推动下,学校剪纸社团开始搭建不同纬度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巧妙地将语文、数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相关知识和剪纸技艺融合。
美术课上,学生们赏析认识了剪纸作品中的敦煌经典纹饰、皖南建筑中各种窗棂,了解到民俗传说中的“老鼠嫁女”“五子登科”等背后的故事,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剪出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语文课上,剪纸与儿童诗巧妙融合,学生们读着儿童诗,剪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妙春色;数学课上,学生们通过剪各种窗花纹饰来实践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秘密……通过社团活动,张艳不断深入探究传统民间艺术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美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课程改革既是历史考卷,亦是时代命题。颍州区各学校认真思考创建适合自己的课改模式,通过大单元整体教学开展主题式、项目式、综合性学习,力推教与学方式转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颍州区教育局则结合当地教育现状及自身工作实际,做好方向和特色的合理引导,“一校一策”地推进课改,建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用学科教研带动新课标新理念落地,打造出阜纺小学“东坡文化”、王湾小学“稼穑社团”、东清小学“天问”气象科普教育等多个教学品牌。
作为安徽省首批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示范区,颍州区的课改实践正朝着不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刘银燕 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