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健康的土壤是万千生物赖以生存的根源,更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5月17日,在宣城市宣州区举行的土壤酸化治理与修复项目总结交流会上,专家就如何开展土壤酸化治理,作了技术培训。
省土壤肥料总站三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员胡芹远主讲了《土壤酸化改良机理与修复》,他详细分析了土壤酸化的原因和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继而从使用生物质燃烧副产物、施腐熟有机肥、增施微生物菌剂、施用酸性土壤改良剂、推行间作轮作等10个方面,介绍了土壤酸化改良修复实用技术,呼吁承担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单位要秉持“从土中来、回到土中去”的生态理念,重视生物质草木灰对治理土壤酸化的重要作用,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章力干主讲了《土壤质量提升与障碍消减技术》。他重点讲解了不同土壤调理剂在水稻、烟草、茶叶等作物上的应用效果,提出科学使用以生物质草木为原料的土壤调理剂是目前治理土壤酸化现象效果最明显、投入成本最低的有效措施,并强调了该项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与会人员参观了位于宣州区向阳镇板桥村的宣城市日润林业开发有限公司3000亩桂花园土壤改良综合示范区、宣州区孙埠镇三里村四季园桃园土壤改良综合示范区,详细了解示范区实施的技术路线和取得的成效。“通过治理,有效阻止了土壤酸化进程,土壤板结现象减少,土壤质量明显改善。”宣州区种植业局副局长巩梦梦说。
“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措施。”在交流总结会上,安徽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杨青元表示,全省肥料企业要聚焦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现象,注重科技创新,主动对接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对一些重点区域开展联合攻关,研发一批有助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新型功能性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产品,依托农技推广体系力量,加快相关实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以实际行动为土壤健康助力。
近年来,宣州区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耕地土壤质量保护,探索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示范点,以农机农艺融合为技术手段,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上建立各种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区,因地制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无机融合、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稻鸭共生等实用新技术,配套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
“如此多管齐下,示范区每亩减少化肥用量15至25%,同时促进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培肥了地力。与三年前相比,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4.5g/kg,土壤改良面积达63.7万亩。”巩梦梦表示。
据介绍,土壤酸化治理与修复公益项目由安徽国祯慈善基金会和安徽省化工行业协会发起,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宣州区种植业局、无为市和宿松县农技推广中心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