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绩溪新闻
绩溪:方寸徽墨 匠心绵延
来源: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陈立雪/文 潘紫媗/图 2024-05-30 11:15:14 责编:许雅婷 胡明兵 夏朝阳

IMG_256

中国徽墨文化园

徽墨留香,匠心铸就。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佳品,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的特点,历来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走入绩溪县的中国徽墨文化园,扑面而来的便是浓浓墨香。据负责人汪爱军介绍,制作徽墨需经过点烟、和料、压磨、晾墨、描边等十余道工序,过程复杂、配料考究,最终方能成就“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也正是制作技艺背后深藏的精工匠心,徽墨方能代代相传、名传至今。

IMG_256

压磨

在“灯盏碗烟”中锤炼执着专注的恒心。“一豆灯火,一缕青烟,覆碗收烟,集烟制墨”所写正是“灯盏碗烟”的过程。点烟、收烟是徽墨制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徽墨质量的关键。火小无烟,火大则烟粗,收早烟小,收迟则烟红。对火候大小、收烟时间的把握,需要收烟师傅持之以恒地钻研和摸索。“灯盏碗烟”看似原理简单,实则极其考验收烟工的技术和恒心。

在“千锤万杵”中坚定精益求精的决心。熬胶是制墨的第二道工序,也是制作徽墨的重要原料。准备烟、胶后即可着手和料,和料过程中墨工师傅需不断捶打墨泥,使其挤压空气、充分混匀。为追求徽墨品质上乘质地均匀,称其“千锤万杵”也不为过,因而好墨都是捶打出来的。一捶一杵间耗费的是体力,但不变的是墨工师傅全力以赴打造徽墨精品的决心。        

IMG_256

晾墨 

在“一冬一暑”中磨炼一丝不苟的用心。“一两徽墨一两金”,徽墨不仅要经过“千锤万杵”,还要历时“一冬一夏”。晾墨时间长短取决于墨锭大小,墨锭越大,翻晾时间越长,且晾墨条件要求极高,恒温、恒湿,避免阳光直射。晾墨时,晾墨师傅不仅要随气候变化调整确保环境适宜,还要勤翻墨锭以防收缩不均变形。能将简单的工作重复做、长期做、认真做,正是晾墨师傅“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专注。

在“徽风皖韵”中提振追求卓越的信心。徽墨不仅仅是文人挥墨泼毫的文书用具,更是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为一体的珍品。在墨模师傅的精雕细琢之下,徽州山水、风光、建筑等融于徽墨之上,尽显徽风皖韵。徽墨是传承优秀文化的艺术载体,墨工在继承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踌躇满志,笃行致远,将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有机结合,让传统墨业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IMG_256

徽墨

松烟何所去,墨语落徽州。中国徽墨文化园砥砺深耕、载誉前行,先后被授予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称号。“近几年,研学热的兴起让徽墨技艺被更多人熟知,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徽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严谨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别样魅力,鼓励他们做新时代的匠心传承者,将徽墨文化传承并发扬出去!”汪爱军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