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 从“三问为民”中 寻“为民服务”答案
来源: 安徽日报党媒云 2024-06-18 10:18:16 责编: 杨静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瞄准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好“三问于民”的工作“法宝”,在人间烟火中听民声、在田间地头里汇民智、在关键小事上暖民心,答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服务答卷。

“问需于民”,在人间烟火中听民声,将“人民诉求”作为工作基础。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广大党员干部要搞好工作,做好事业,守好人民的心,最根本的就是要体察民情,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诉求作为工作方向,入百家门、坐百家凳、听百家话,通过各种渠道聊“柴米油盐”、问“家长里短”,把医保、社保、教育、住房、养老等等方面之中的民生小事作为“头等大事”,一件件落实,用心、用情、用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只有掌握了群众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群众的需求,倾听群众的声音,我们的工作才会有基础,才会有目标,才会有方向,才知道群众需要啥,期盼啥,困难在哪。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民有所盼,我有所应。

“问计于民”,在“田间地头”里汇民智,将人民参与作为工作动力源泉。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只能流于空谈,被群众束之高阁,只有摸清群众生活的难点,弄清群众办事的痛点,听清群众热议的焦点,才能找到基层治理问题的切入点。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放低姿态当“小学生”,将焦裕禄寻兰考治沙妙计、沈浩求小岗村致富之策作为榜样,投身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要真正将人民参与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只有真正深入人民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汇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真正民主化、科学化的基层治理有效决策。

问效于民,在“关键小事”上暖民心,将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目标。让群众“揪心事”变“暖心事”。“问”的是实效,“求”的是民心。人民是政府工作成效的阅卷“考官”。实践证明,政府的工作要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需要关注民众的需求,解决民众的困难,提高民众的满意度,才能实现政府工作的目标。只有以民为秤才能让工作与满意“同向而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认同度、满意度作为工作的目标,要让初心使命在内心深处铸牢、在思想深处扎根,以赤子情怀守初心,以忘我精神担使命,常思百姓疾苦,长谋富民之策,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升为民服务本领。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民生最突出的短板、生活最现实的需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把“点滴小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李红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