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庐江县石头镇三拐村2000多亩西瓜赶着高温上市,成为市场“新宠”。瓜农们一边摘瓜出售,一边打理秧田,抢抓农时,为下茬晚稻做准备,开启瓜稻轮作“双抢”模式。
走进庐江县石头镇三拐村种植大户韦家琪的20多亩西瓜地,只见一个个墨绿色的西瓜如繁星般点缀在翠绿的瓜田中。韦家琪挥汗如雨,正在和村里志愿者一起采收西瓜,供应市场,品尝丰收的喜悦。
“今年西瓜产量还是可以的,亩产在6000斤左右,田头批发价1块钱1斤,一亩田6000块钱收入是稳稳的。”今年60多岁的韦家琪是当地的种田“老把式”,“这茬西瓜一般在大暑前收获完毕,紧接着就要栽种水稻,一般接茬的是双晚稻,亩产也有1000斤左右,总计亩均效益7000多块钱。”
在田头,韦家琪把1000多斤的西瓜出售给了商贩,转头又来到西瓜田旁边的秧苗田观察苗情:“晚稻秧苗刚刚出芽立针,需要薄水勤灌,护苗压草,保证在西瓜下市之后,能及时种得上大苗,促进早分蘖、早成穗,赶在寒露风来之前抽穗扬花,才能保证晚稻稳产。”
三拐村属于丘陵地带,全村有8000多亩田地,因地形地貌,种植露天西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50多年的传承历史,曾经的“三拐塘”西瓜很有名气。据韦家琪介绍,露天西瓜种植成本相对较低,但光照时间长,再加上全部施用农家肥,口感比较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这里的西瓜原生态、多汁、清甜,我已经是第二次从合肥市区自驾车来这里采摘购买。”来自合肥的游客吴先周购买了200多斤西瓜,把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的,“来一次不容易,多买些,回去给亲朋好友分着品尝。”
露天西瓜甜,接茬稻米香。等到西瓜全部采摘完,当地群众又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壤的肥力,种植双晚稻,实现“降本增效、一田双收”。
“‘瓜稻模式’模式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春种西瓜之后,土壤肥力会增加,下茬水稻产量也将提高,而种水稻地下害虫会变得很少,反过来又非常适合西瓜生长,两者轮作互有裨益。”庐江县石头镇三拐村党委委员徐亮是村里的“农技员”,说起‘瓜稻模式’的技术,如数家珍,“我们估算了一下,两季下来,每亩地农药和花肥能节省100多元成本。”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三拐村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旨在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着力打造“三拐塘西瓜”品牌。同时不断更新种植技术和品种,扩大“瓜稻轮作”面积,带动乡村农文旅商产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我们村有2000亩地实行瓜稻轮作模式,并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在更多的村民中推广开来,既能够提高亩均经济效益,又不耽误粮食生产,一举两得。”庐江县石头镇三拐村党委书记徐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