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乡村振兴
郎溪县姚村镇:“订单鸡”领跑致富路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王祖清 2024-06-28 18:45:10 责编:冯长福 许梦源 喻寒松

郎溪县姚村镇80后农民汪卫军,在家乡自主创业,发展“订单”鸡,2013年注册成立南冲肉鸡养殖家庭农场,2019年注册成立丰羽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和销售模式,带动数十户村民走上养鸡致富之路。2023年,丰羽合作社营销额突破3200万元,成为当地养殖产业的佼佼者。

6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汪卫军的养鸡场——位于姚村镇红旗村的南冲肉鸡养殖家庭农场,一探其现代化的规模养殖模式。

夏日的南冲,青山葱郁,竹木繁茂,生态优美,占地10余亩的3个现代化养鸡大棚“隐居”其间。该农场负责人汪卫军在办公室忙完案头的台账后,穿上工作服走进大棚,协助张师傅开启了当日的工作流程——

按下自动上料机的按钮,饲料通过输送带缓缓流到食槽,笼子里的鸡纷纷伸长脖子啄啄有声地享用早餐。饲料断档的地方,汪卫军与张师傅推着饲料车,一路加补,让每只鸡的面前都有“美食”呈现。随后,张师傅负责开启棚壁上的通风口,汪卫军到控制室把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调至最佳。忙完了这些,汪卫军驾驶一台铲车,去处理自动除污设备运出来的鸡粪。

这座存栏7万只肉鸡的养殖场里,一个老板加一名工人,两人在1小时内就把主要的活计搞得清清爽爽了。

“养鸡规模是2019年扩大的,花了200多万元进行改造,建了3个标准化大棚,添置了层叠式自动养鸡设备,从上料到清理鸡粪,都是自动化,还安装了调温、控湿及通风设施,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汪卫军1980年出生,家住姚村镇红旗村袁村组,早年开半挂货车跑运输,因为长途劳顿,且没有归属感,家里的小孩和老人照应不到,于是有了回家自主创业的想法。2013年春,他卖掉大货车,返乡当上了“鸡司令”。

回眸创业之路,汪卫军说:“先是几百只几千只小规模地养,经历了防疫难、卖鸡难,还遭遇了一次洪灾和一次火灾,养鸡场几乎全军覆没。”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汪卫军以山里人的倔强劲,迎难而进——完善设施,创新模式,扩大规模,拓展市场。最终,他成了姚村镇订单鸡养殖的领跑者。

现在的“笼养”模式,让汪卫军尝到了甜头:“原先是地面养殖,现在改为‘楼上楼下’多层笼养,充分利用了空间,防疫效果也好,还提高了‘料肉比’,降低了饲料成本;从雏鸡到成品鸡出栏,一般50天左右。”

汪卫军每年养殖肉鸡5到6个批次,每批7万只,全年出栏肉鸡约40万只。这么大的产量,销售跟得上吗?

面对记者的担心,汪卫军微笑道:“我们的鸡,除了少量的卖给周边的禽肉批发市场,大部分是以订单方式,通过我们的丰羽合作社平台销往安徽丫丫谷食品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我带动的养鸡户,都以订单价统一回购,受市场波动影响小。”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有意义。近年来,在汪卫军的影响和帮助下,周边有45户村民走上了“订单”养之路,带动创业、就业百余人。

家住该镇妙泉村新华组的村民陈开军,2018年在汪卫军的帮扶下,加入“订单”养队伍,每年出栏肉鸡4万余只,年利润18万元。“汪总是我的师傅,是他带领我养鸡的,他帮我们进购鸡苗,供应饲料,还提供技术服务,销售也不要我们烦神,该出栏了,他一个电话,车子上门拉货。我们只管养,不愁卖。”

近年来,姚村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种养产业,现有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87家。“下一步,我镇将继续培育像汪卫军这样的‘智慧型’家庭农场,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发挥好大户的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带动更多村民在本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该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陈璐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