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乡村振兴
变“废”为肥的肥东样本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钟洁 张军 2024-07-01 11:20:51 责编:冯长福 喻寒松

自2021年被纳入安徽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以来,肥东县大力推广并完善“养殖企业+服务组织+种植主体”的全链条粪肥还田工作机制,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粪肥还田在化肥减量、地力培肥、提质增效等方面效果明显。”肥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东林表示,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推动,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2023年全县有机肥施用面积增加到13.4万亩。

构建同向发力的种养结合机制

6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肥东县杨店乡瑞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两天下雨,一下子缓解了旱情,但雨下得有点猛,部分低洼田块积水,需要排掉,否则会淹坏秧苗。”在稻田忙着排水的该合作社负责人殷传法对记者说,今年水稻是6月中下旬通过机械条播的方式种下去的,有的田块出苗才几天。

成立于2015年的瑞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108名,在杨店乡跃进、岭兴、胜利三个社区流转土地1003亩,种植粮油作物。该合作社从2022年开始参与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建立了“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的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模式。

“我自己有个养鸡场,年出栏肉鸡12万只,大量鸡粪需要处理。此外,合作社对接杨店乡9家养猪企业,服务种植主体20多家。”殷传法告诉记者,他与养殖企业、种植大户签订协议,做好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粪肥配送还田服务,2022年服务种植面积7000亩,今年将增加到1.1万亩,目前共计获得项目奖补110余万元。

杨店乡大李社区养猪大户王建强养了近300头猪,建了三个50立方的沼气池处理猪场粪污。“沼液是很好的肥料,但量大了,要把它搞到田里去是很费神的。这几年,瑞农合作社每年定期过来把沼液运走,再送进周边种植大户的田里,让我省了好多事。”王建强说。

杨店乡东红社区种粮大户张建文也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受益者,他种了936亩地,每年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油菜)。“瑞农合作社免费把沼液运来并施到田里,沼液作为基肥,每年两季作物各施一次。这样一来,每亩两季可少施复合肥60斤左右,节省化肥投入近百元。”张建文说,沼液培肥地力,还有助于作物增产和提质;正常年景,用沼液的水稻比单纯用化肥的水稻,每亩要增产50至100斤。

培育服务组织,探索运行机制,是肥东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县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德兵告诉记者,在财政奖补支持下,三年来,全县培育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组织25个,对接养殖场337家,服务种植户727户。

“通过政府主导,组织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三方签订合同,落实责任义务,建立协同推进和同向发力的种养结合机制。”王德兵说,服务组织以其专业化优势,链接服务区域内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助推绿色种养“区域大循环”。

提升粪肥还田的科学化水平

肥东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和系统化总结提炼,科学确定粪肥还田量和替代化肥比例,分作物、分粪肥种类集成一批务实管用的技术模式,提升粪肥还田定量化、科学化水平,严禁超量施用、无序施用。

“我们以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为试点项目技术服务依托单位,通过多次调研商讨,确定了粪肥还田数量:粪肥还田示范点固体粪肥每亩施用300公斤、液体粪肥每亩施用2吨。”肥东县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奎峰告诉记者。

走进肥东县八斗镇大张社区合肥沁心园旱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100多亩连片枣林里,一个个萌态十足的青色小枣挂满了枝头。“看这长势,基本可以确定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该合作社负责人邵世争欣慰地说。

沁心园旱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建有沁心园生态农庄。“合作社流转土地总计1700亩,其中果园约200亩、水面约60亩,其余为粮油种植基地。果园里种了樱桃、桃子、枣子等果树,林下养鸡3000多只、鹅300多只。水果以采摘销售为主,鸡鹅作为生态农庄的食材,基本不对外卖。”邵世争介绍。

该合作社从2022年开始参与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拥有运肥车4辆,对接养殖企业8个。“不仅合作社的果园、粮油基地用上了沼液有机肥,还服务周边种粮大户10户。”邵世争按照县农技服务中心专家指点的路径,在水稻上推广了“液体粪肥+放水”简易水肥同步下田模式,在小麦上推广了“液体粪肥+秸秆还田+深耕深翻”模式。

截至目前,沁心园旱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还田粪肥3.2万吨,服务种植面积1.6万亩,共计获得项目奖补136万余元。

粪肥还田的效果如何?风险如何把控?肥东县与省农科院土肥所合作,在白龙镇、元疃镇打造核心示范基地3个,年落实小麦(油菜)与水稻轮作粪肥还田定位试验3个、示范3个;在八斗、响导、马湖、梁园等乡镇建立粪肥还田效果监测点32个,对试验示范监测实施前后的土壤样品、植株样品及农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及效果评价。

该县还完善了粪肥还田全过程可追溯的运行管理工作机制。“建立粪肥来源、收集处理方式、粪肥质量及应用作物、数量全程可追溯管理台账,加强台账信息化管理,做到粪肥来源、去向有据可查,确保粪肥利用安全、农产品生产安全,且对环境卫生无害。”朱奎峰说。

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绿色底蕴

强化项目监管调度,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记者了解到,肥东县建立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调度制度,督促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主体抢抓项目进度,同时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有关考核要求,抓好日常监管。公开招标审计单位,对粪肥还田服务组织全程进行跟踪审计;粪肥还田示范创建时,实行日报制,以确保示范基地的每一步操作都合乎规范。

“三年来,我县按照部省两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因地制宜细化县级方案,明确实施方式、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和监管措施等,把各项要求逐一落到实处,取得了良好成效。”李东林对记者说。

如今,在肥东县,随着种养循环体系构建、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土地享用到了“绿色营养餐”。据统计,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该县共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约70万方,施用粪肥60余万方,建立粪肥还田示范30余万亩,亩均减少化肥施用5%,亩均增产15公斤,农户亩均节本增收50余元。粪肥还田有效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农产品品质。

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推动,带动农户增施有机肥,降低化肥使用量,逐渐改变农户施肥习惯,注重应用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村环境生态改善。

“肥东县将稳步扩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范围,促进养殖场、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探索形成养殖企业粪污有效处理、种植户收益增加、服务主体稳定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形成常态化的良性循环,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绿色底蕴。”李东林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