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人大代表陈国涛:社区“小阵地” 民生“大舞台”
来源: 王章志 2024-07-04 10:46:38 责编: 何兰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枞阳县人大代表、枞阳镇新华社区党委书记陈国涛眼里,社区“小家”的民生小事,也是他心头上最大的牵挂。

“高标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升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老旧小区不仅要改好更要管好”……陈国涛说,城市功能品质越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越强。作为社区的“主心骨”,就是既要考虑社区全面建设的大事,又要帮助解决居民的棘手问题。

“城市‘微改造’,能够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凤凰山路16号巷、20号巷中有两段总长1000多米的道路,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坑洼不平,尤其在晚上存在视线不佳的情况,行人极易绊倒,给生活带来不便,附近的居民不满情绪溢于言表,反响很大。

“居民的呼声就是最真实的需求,必须马上解决。”陈国涛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作用,立即联合包保单位修整、硬化破损路面,并多次上门联系房主,拆除了道路两边的危房,消除了安全隐患。

新华社区辖区住户有近2000户逾600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达34.2%。由于子女常年务工在外,这些老人大多“独居”在家,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内心孤独寂寞。见此情况,老党员何宗跃、宗斌等人向新华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希望能建立一个让老人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陈国涛听闻后,当即组织两委成员开展走访,了解辖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对他们的生活需求、身体状况、心理健康等进行调查登记,并建立了专属信息档案。根据大多数老年人的建议,社区开办了一所老年学校,设立了绘画、声乐、舞蹈、黄梅戏、电脑、摄影等10个多功能室,定期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举办讲座、授课。同时,还组建了老年大学黄梅戏艺术团,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老人们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有了这些平台,我们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何宗跃说。

“作为县人大代表和社区书记,每天我坚持做的就是把居民的事多想一点、多问一句、多走一步、多帮一把、多做一些,用自己的真诚托起社区的大民生。”陈国涛说,为反映好居民需求,他除了日常走访、调研外,还经常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定期接待群众,倾听群众诉求和意愿,精准收集和分析大家的意见建议。对于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他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意见建议单,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单位办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选民或居民。今年来,累计3次参加了“代表接待日”活动,接待12名群众反映的问题10余项。

用人民意愿的“最大公约数”贯穿全过程民主协商机制,形成“民事民定”新模式,这是新华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一个工作实践。陈国涛说,紧紧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要求,新华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发挥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同群众保持后期的沟通反馈,通过真联系建立真感情,取得真实效,促使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意愿不断增强。(王章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