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在德(1906-1932),霍山县新店河许家冲人。年轻时,声音洪亮,身材魁梧,勇猛有胆略,一向敢作敢为,人称“余大锣”。
1928年春,共产党员郝修德、刘毅、刘白驹等在余在德的家乡新店河、戴家河一带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农民协会。余在德受革命的感召,积极报名,参加了农会。家人得知后为之担心,劝他不要参与,他却泰然自得地说,“农会是为穷苦人撑腰的,闹革命就要大丈夫敢做敢当。”
1928年5月1日,在共产党人刘毅等带领下,余在德参加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开展反帝反封建,铲除贪官污吏,打击豪绅地主的斗争。4日,余在德又率众在新店河砸了姜家祠堂的牌位,赴诸佛庵捣毁了镇上的烟馆和赌场。一时声威大震,群众受到了鼓舞,“余大锣”的绰号也不胫而走。1928年秋后,余在德随父母移居离霍山县城不远的河东永康桥居住,他一面打工、种田,一面积极做党的地下交通工作。
1929年11月,举世瞩目的六霍起义爆发,霍山县建立了首届苏维埃政府。1930年7月,敌潘善斋旅围攻霍山,县苏维埃政府被迫转移河西。霍山以淠河为界,河东为白区,河西为赤区,形成隔河对峙的局面。在敌我对峙的岁月里,余在德常以农民身份经常往来于新店河、戴家河及河东等地。为党组织递送情报,掩护革命同志,成绩卓著,受到党组织的高度赞赏。
1931年5月,霍山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在诸佛庵成立,余在德便西渡淠河参加了赤卫军。不久,他被选拔加入了独立团。因作战勇敢,战功卓著,先后任排长、连长等职务。
1932年6月,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和皖西军民进行了极其英勇的反击,但由于张国焘推行王明机会主义错误路线致使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霍山的根据地几乎全部丢失。此时,霍山独立团已正式编入红军并随红四方面军退却至英山、铁炉山一带。在一次作战中,余在德不幸被俘,被敌人押解到霍山,关在俞家贩俞习祖家中,绑在碗橱旁的一根柱子上。入夜时分,余在德发现橱内有一把菜刀,便趁看守的哨兵不备,先磨断自己的绑绳,然后用菜刀把同押的30多人的绳子一一割断。余在德趁哨兵打盹之机,手执菜刀一连砍死三个哨兵,率众往外猛冲。这时,被巡逻敌兵发现,机枪的子弹象雨点一样倾泻过来,有的同志当场牺牲,有的同志又被捉住。余在德在弹雨中冲了出来,从项家院子直奔胡家大山。此时,淠河水涨,白浪滔天,余在德情急之下便跃入河中,泅水到河对岸。夜深天黑,敌仍紧追不舍,追踪呐喊而至,余在德又只身从崖上跳下,左腿骨折,爬至汉家冲,连夜由侄女婿送到许家冲,隐藏于山洼草棚中。
敌人追捕无果,恼羞成怒,威逼其家人,扬言如果余在德不出来,就杀死许家冲全村人。余在德在敌人准备开始屠杀群众时,毅然拄着拐杖站了出来:“余大锣在此,与乡亲们无干。”声大如锣,敌惊吓不已,8月20日,余在德被押到霍山,27日,在霍山东门外惨遭敌人破腹扒心而死,割头示众三天,目不忍睹,英勇就义。(来源:中共霍山县委党史办《霍山党史百人传》,孙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