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乡村振兴
郎溪县姚村镇:修缮鸦山古道 “延伸”文旅融合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王祖清 2024-07-11 16:32:28 责编:冯长福 许梦源 喻寒松

连日来,位于郎溪县姚村镇妙泉村鸦山岭上的徽杭古道东线郎溪段修缮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徽杭古道东线郎溪段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接壤,又叫鸦山古道。古道开凿于清代顺治年间,多为青石板垒砌,少数凿岩开蹬,沿山势而走,随山势而变,路面宽1米至1.5米不等。2013年,鸦山古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鸦山古道,一睹忙碌而有序的施工场景。古道以“之”字形蜿蜒延伸,“九曲十八弯”的石板路从鸦山岭脚直达海拔446米的山顶。一路上,可见身穿“古建”马甲的工人师傅在劳作,他们分组行动,有的用镰刀和锄头清理路边荆棘杂木,有的挥动铁锤填补路面缺失的石板,有的在修整山顶处的关隘……一杆杆翠竹遮挡着炎炎烈日,为工人师傅撑开一方荫凉。

古道修缮工程项目经理李丁,负责现场调度和技术指导。“这个项目我们中标后,6月中旬进场,前一阵子老下雨,梅雨过后我们上足人力赶进度,计划150天内完工。”李丁告诉记者,古道修缮包括154米的土路、186米的石子路及342米的块石路,总长度约682米,其中的块石路是文物主体部分,是工程的重点。

“按照规划,道路两侧5米范围内的荆棘、蒿草及毛竹需要清理,重新种植巴根草,遇到野生的鸦山岩茶,因地制宜地保留;石板路,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对路面缺失的块石进行填补、位移的块石逐一归安;山顶关隘,对破损处进行修整。”李丁引领记者踏行古道,边走边介绍:“所有的添补石块,都是就地取材,在古道附近的山上寻来,材质和颜色与古道上的原石保持一致,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为引导水流改道以减少对石板路的影响,还要在雨水冲击严重的山坡处新增截水沟。”

姚村镇副镇长陈叶寒秋介绍,鸦山古道是徽商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经此道,徽商将茶叶、表芯纸、木炭等山货运往苏沪杭等地市场,再将彼地的丝绸、布匹、食盐等商品贩运回宁国、徽州,曾为商贸活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古道沿途竹木葱茏、生态优美,古迹遗存多,也是徒步游、探险游和研学游的好去处。

“因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古道多处有不同程度的损坏。2024年,郎溪县文化和旅游局申报实施‘郎溪县徽杭古道—古徽道东线郎溪段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除了修缮682米的古道,还要修缮3座古石桥,项目总投资188万元。”陈叶寒秋说。

修缮古道古桥,既是修旧如旧保护文物,也是向新而为,让文物呈现新光彩、焕发新魅力,提升景点品味和美誉度。

妙泉村党委副书记王友祥说:“鸦山(组)是妙泉村的古村落,建村历史可追溯到南宋,这里除了有国保单位鸦山古道,还有宣石砚古坑口、一清桥、水榨古民居3个市级文保单位及其他古迹遗存,现在鸦山又在开建郎溪县第一个漂流景点,随着文物的修缮和新景点的开发,这里的乡村旅游将翻开新的篇章。”

据了解,姚村镇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2处,其中国家级1处(鸦山古道),省级1处(盛村青碧桥),市级9处,县级1处。

“文物承载着乡愁记忆,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我镇将结合和美乡村建设,以古道修缮为契机,通过‘文物+’模式整合、串联并活化利用境内的文保单位及古迹遗存,开发新业态,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全域旅游迈上新台阶。”姚村镇党委书记陈敬亭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