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肥东县聚焦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全面推进“救急难”互助社建设,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今年7月份,该县20个乡镇(园区)全部登记成立“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249个村(社区)备案成立“救急难”互助社,顺利实现“救急难”互助社全覆盖。
压实责任,强力推进。该县印发《肥东县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各乡镇分管领导和民政所长会议,进行统一部署。要求5月底前乡镇(园区)登记成立“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发挥管理服务协调作用;6月底前,各社区向所在地乡镇(园区)备案成立社区“救急难”互助社;7月底前完成启动资金筹集任务。
广泛动员,筹措资金。建立以县级财政补助、村级集体经济支持、社会捐赠为主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县财政、民政紧密配合,249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第一时间拨付到位;经济发展较好的社区加大宣传力度,相关爱心企业、公益人士和社会名流踊跃捐赠229.225万元;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筹集295.105万元。截至7月底,该县773.33万元启动资金全部汇入乡镇(园区)“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账户,资金筹集率达103.5%。
明确标准,规范救助。明确救助对象和标准,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对接受低保、特困(孤儿)、临时救助等政府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一定特殊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不超过500元补充救助;对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但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等低收入人口给予不超过1000元应急救助。明确救助方式,互助社以资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和转介服务为辅,分类分档予以救助。明确救助程序,按照个人申请、审核确认、资金发放、结果公示的程序进行,互助社要做到“早发现、早救助”。
打造平台,强化监管。县民政局会同工商银行联手打造“救急难”互助社账户监管平台,助力救急难工作规范实施。该平台构建县、乡镇、社区三级管理体系,为民政部门及乡镇、社区提供涵盖资金监管、银社直联、财务管理等服务。通过平台,提供移动在线申请、审批,将传统线下签字审批搬到线上,实现线上移动审批和支付,缩短工作时限;通过监管平台,可及时查看社区“救急难”资金、资产数据记账,直接掌握各互助社工作数据统计分析,无需层层报数,即可实现对249个社区救急难工作的远程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