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黄湾乡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有效发挥“党建+”模式,夯实组织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培树文明新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党建引领基层建设,推动党组织“强”起来。明确选人用人标准,以村“两委”换届和届中调整为契机,扩宽选拔渠道,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广泛从致富能手中挑、从机关人员中派、从返乡能人中请,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保持“两升一降”指标,“一肩挑”实现全覆盖。
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的关键环节,紧贴农村、农业的实际,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远教站点等为载体开展常态化教育培训,通过组织村干部积极报名参加学历提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活动、选派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赴长三角地区强村名村跟班锻炼等方式,全面提升村干部引领改革兴村、生态宜居、产业富民、乡风文明、便民服务水平,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专业化、职业化“头雁”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推动特色经济“活”起来。“这几年,我们村尝试‘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陆续流转3000多亩土地,开展大棚草莓、西瓜、甜叶菊种植,实现了村民、村集体经济双受益。”大新村党支部书记蒋家训说。
大棚产业是黄湾乡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该乡坚持党建引领、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沿淮多临水、多沙质土地的优势,以“一村一品”为主导,将发展土地流转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相结合,依托乡村振兴项目衔接资金和村集体自筹资金,通过村党组织牵头、合作社承办、农户入股,设立小额信贷合作点,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突出抓好大棚蔬菜瓜果种植、豆制品加工、稻虾共作等绿色生态产业,推行“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培育高质量产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活力。
利用治淮工程发展红利,结合“蓝色走淮河”旅游板块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建设,采取技能培训、建设小微创业园、实施贴息贷款等措施,推动特色农业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帮助党员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动村貌“美”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乡村治理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结合治淮工程建设,实施广场绿化、污水处理、道路拓宽等项目建设,实现安置点卫生改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全覆盖。同时,抓好保洁队伍和环卫设施建设,完善安置小区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卫生硬件设施,严格落实“五清一改”,持续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整治。建立健全建成区长效管护机制,发挥群众主体效应,组织辖区7个村(社区)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保持家前屋后干净整洁、道路平整通畅、河道水质清澈,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推动先进典型“多”起来。“这是我们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很多不文明现象逐渐消失,变化最大的就是不乱搭乱建乱丢垃圾,村庄干净整洁了……”谈起村里的变化,老鹳村村民黄旗开满是欣喜。
探索“党建+乡凤文明”机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积极打造新风堂、文化墙,完善“一约四会”,实施“美德银行”积分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好人和新乡贤的带动效应,定期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凤阳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涌现出黄湾籍战士余闯、退役军人陈正富等先进事迹,并利用道德评议会讲述身边好人故事,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2023年,黄湾乡获评市级“平安家庭”、县级“文明家庭”各1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3人、“新乡贤”1人,成功创建老鹳村市级文明村。(葛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