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2024年8月16日,“立秋”刚过,在凤阳县枣巷镇芡实田里,鹭鸟翩跹,蜻蜓点水,在宽阔如盆的圆形芡实叶片间隙中,芡实花悄悄钻出来,紫色的花冠,宛如傲然挺立的鸡冠。果实就藏在水下,附着在茎上,活像一个个缩着脑袋的小刺猬,微风拂过,满眼碧绿,清凉动人。
凌晨四五点,枣巷镇花园湖村芡实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俊本就身穿防水皮衣,拿着镰刀,走进田里,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小的时候,老人常说一个谜语,屋后水上一盘磨,能看不能坐,谜底就是芡实。一般的芡实七月末就可以采摘了,我种的是刺芡和苏芡的杂交改良品种,成熟的晚一点,但是刺少品质好,今年合作社一共种植了200余亩芡实,都长得很好。”李俊本种植芡实已有近十年的经验,是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你看我站的地方,水刚到膝盖,低洼田种芡实是二十多年前才摸索出来的经验,以前的芡实都是种植在湖泊荷塘里,采割起来比现在更加辛苦呢!”一边说着话,李俊本一边拨开厚厚的芡叶,熟练地用镰刀割下鸡头样的果实苞,将一颗颗“明珠”装进篮中。
芡实俗称鸡头米,形似莲子、色如珍珠,果实除了食用外,还具有益脾补气的药用价值。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枣巷镇被誉为凤阳县的“江南水乡”,南濒花园湖,北靠淮河,不断涌动的河湖水正是滋养“致富金豆豆”的母体。近年来,该镇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技术帮扶等多种措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科学种植和水体管理模式,芡实的产量和品质有了极大程度地提升,据悉,芡实亩均产量可达500斤,每亩效益超过了2500元。
青葱翠绿的芡实田里,10名采摘工人头顶蓑帽,正弯腰忙着采摘芡实。“如今,像我这个年纪,一天还能挣200块钱,一年有近3个月的采摘周期,可是一笔大收入啊,明天我还要来。”采摘大妈们开心地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枣巷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主线,依托镇域内水系多、生态水产品众多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水“冲不走”的特色产业,带动种植户增收,为农民致富开辟新道路,助力乡村振兴。(焦亚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