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左二)在田间指导网格员开展水稻田管
8月7日,在地头见到笔者,王辉掰着指头说:“到今天为止,我从怀远到桐城已经有了17个月的时间,我们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面积从6000亩到1.9万亩,再到现在的3.5万亩,两年实现了三级跳。”
从零开始到三个村6000亩
到桐城市之前,王辉一直在龙亢农场农业分场工作。
2023年3月的一天,王辉接到农场领导的通知:去桐城蹲点。王辉知道,当前安徽农垦集团加速推进“强科技、大基地、全产业链”发展战略,正在进行着一场空前的轰轰烈烈的“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先后与全省15个产粮大县合作,联农带农建设粮食生产大基地。农垦一大批基层干部分赴各地,开始了二次创业。
王辉匆匆辞别妻子和女儿后,连忙打起包裹踏上了南下之旅。3月中旬,农垦集团旗下的农业投资公司与桐城市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安徽农垦(桐城)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垦桐公司”),集团农投公司占股51%,桐城乡投占股49%。王辉担任总经理。
上任之初,王辉面临三大难题:首先是“人生地不熟”,其次是“利益在博弈”,面对那么多当地种粮大户的强烈抵触,还有当地众多农资供应商既得利益链被打破,打开局面比较难;再有,就是“当地村民不信任”,都说桐城当地不适合种小麦,农垦能种好稻茬麦吗?村民表示质疑……
千难万难,思想工作先行。王辉和同样来自龙亢农场的同伴许斌每天起早摸黑,到双龙村、联合村、复兴村一家一家地跑,一遍一遍磨着嘴皮宣传推介农垦良种良法种植经验。刚敲开第一个村民家的门,对方一看是两个“北方侉子”,立即把门关上,让他们吃了个闭门羹。
“一开始,这样的闭门羹还真吃了不少,但为了推动社会化服务,我们就是要厚着脸皮。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那段时间王辉吃不好、睡不香,往往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翻来覆去想办法。“我急得头皮都秃噜啦!”王辉得了神经性皮炎,医生说主要是压力过大,精神紧张造成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月的进门入户访问和宣传,王辉的团队终于拿下了上述三个行政村6000亩的社会化服务订单,其中联合村2800亩全部由垦桐公司流转,双龙和复兴两村均借鉴复制并拓展了“大路模式”。
去年秋季,王辉的团队艰难开局迎来了开门红,在桐城掘下了第一桶金:实现营收1337万元,获得利润9.3万元。
从6000亩到1.9万亩
2023年秋季小试牛刀,有了好的开始,但王辉并不满足。他们以已经合作的3个村为基础,逐步向周边镇村辐射扩大托管面积。
王辉知道,在桐城发展,必须依靠当地政府,取得最大支持。
孔城镇正在建设中的烘干仓储中心
桐城市政府对农垦与桐城的农业合作给予高度关切,对与农垦有合作的乡镇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项目,以解决“小田变大田”的问题。去年覆盖联合村、复兴村的6000亩已经立项,计划今年实施;今年覆盖徐河村、老梅村、桐梓村9000亩的高标准项目也已立项,计划明年实施同时,为方便垦桐公司粮食生产产后服务,桐城市政府还投资2000余万元,在孔城镇建设一座粮食烘干仓储中心,目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有望今年9月投入使用。
考虑到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和农技人手较缺,桐城市政府专门委派市农业农村局原副局长江兴明作为顾问,驻点公司支持王辉开展工作。
为了进一步激发垦地合作办农业的活力,桐城市政府还专门为垦桐公司提供了粮食生产差异化补贴,每亩补50元,比当地种粮大户每亩多10元补贴。
政府利好政策的驱动让王辉信心倍增、动力十足。为切实解决稻茬麦产量低、种植效益不高的问题,王辉团队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联手开展扬麦25高产试验示范,同时推行高质量机械耕播及高效施肥和轻简化栽培等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示范获得成功,今年百亩示范片小麦实收亩产472.8公斤,比周边农户种植的稻茬麦产量要高出30%以上,还明显降低了种植成本,平均每亩可节本50元以上,在机械耕播环节亩均降低成本40元。
在垦地双方共同努力下,王辉团队的社会化服务“地盘”呈现倍增效应,截至今年午季,服务面积已达到1.9万亩,预计实现营收2647万元、利润 42 万元。
午收大忙季节,王辉更是一心扑在一线,一连40多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妻子有时难免抱怨他不顾家。王辉说:“她平时工作也很忙,总体上还是支持我的。”
从1.9万亩到3.5万亩
吕亭镇双龙村办公楼一角
经过一到两年的积极探索,王辉团队探索出了农垦社会化服务的“双龙模式”。
王辉说,“大路模式”是农垦+村集体+职业农民,职业农民主要由村干部组成,而“双龙模式”则是农垦+村集体+网格员,网格员主要由种粮大户组成。充分调动种粮大户的积极性,有效利用他们手中农机作业优势,以考核的方式核定成本,建立奖罚机制。
双龙村文书徐瑞说,该村8名网格员负责劳动力组织和网格化管理。与农垦合作后,去年村集体收入增加了20万元。作为网格员,今年52岁的双龙村村民金志兵管理了500多亩水稻田,他说:“垦桐公司有考核,管理起来一点也不能马虎,不然就没有好的收入。”
垦桐公司技术顾问江兴明说,如今的垦桐公司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公司已经和当地5个乡镇15个村开展合作,建立稻麦生产基地3.5万亩。附近没有合作的村委会负责人也主动和王辉联系,表达合作的意愿。
垦桐公司贴牌加工生产的桐城锌米,在首届“桐城锌米”食味品鉴会上获得1个金奖、1个银奖
公司还贴牌加工生产了桐城锌米,两个新品在桐城市首届“桐城锌米”食味品鉴会上获得1个金奖、1个银奖。
谈起自己的父母,王辉不免感到愧疚。
王辉父母已有80多岁高龄,父亲几年前因为肺癌还做了手术,身体状况不好。目前二老住在蚌埠市区,王辉三天两头都要和父母微信语音或视频。每次回家,他必先到蚌埠看望二老,然后才回农场家里。
去年有一次,父亲突然身体不适需要住院,是姐姐送他去医院的,王辉一直不知情。原来是父亲让姐姐瞒着王辉的。
王辉说:“我骨子里流淌着农垦的血脉,在异地他乡开疆拓土,既是传承,更是坚守,坚守的是农垦人的寸草之心……”
悠悠寸草心,报得两春“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