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你像母亲的呼喊/把我从梦中叫醒/哦!我是兵/我要起床,去守卫祖国的安宁……”这是万方入伍后发表在《前卫》报上的第一首诗——《号声》。万方曾用名“万里浪”,1980年11月13日入伍,1985年转业回地方文化站任职,宿州市灵璧县高楼镇人。入伍前他立志要到大风大浪里锻炼自己,于是就给自己取了这个豪迈又充满诗意的名字。无论是从照片上看还是站在他本人面前,你都很难把他与“诗人”联想到一起。但就是眼前的这个粗犷、壮硕的北方汉子,用军人特有的钢铁意志和对家乡深厚的真挚感情谱写出了一首首热情洋溢的家乡赞歌。
在军旅生涯中,为了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万方主动要求深入到边防前线体验生活,这个粗犷勇猛的汉子像他身上的肌肉疙瘩一样实在,他一申请就直接加入侦察连。在一次夜间执行任务时,万方潜伏在敌方阵地的最前沿。敌兵像是觉察了什么,对他们阵地前沿的茅草层进行了反侦察。凶残的敌兵摸着黑端着刺刀胡乱地往前沿阵地的草层里乱刺。万方的大腿不幸被刺中了一刀。多亏敌兵的行动仓促、草率,又是在漆黑的夜间,他们没有发现刺刀上的血。腿的伤口汩汩地冒着热血,他痛得钻心,拳头攥得像铁钳一样紧,紧咬着的牙关感觉快要被自己咬断了,巨大的疼痛和愤怒让他全身的肌肉紧绷到发抖,他拼命地控制着自己趴在草层下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关键时刻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强大的意志力不但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与他一起潜伏的战友。如今那十几厘米又长又宽的刺刀疤仍让人不寒而栗。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隐忍得了。在部队期间万方工作积极,先后获得“营嘉奖一次,连嘉奖三次,三等功一次”。但这些他都不愿提及,总说“我是一个兵,没有什么可写的。”这又是多么让人敬佩的思想境界。
1985年万方从部队转业回地方,他服从安排却不甘平庸,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过自己的小日子。他暂时搁置了写诗的钢笔,拿起农具在他挚爱的家乡土地上谱写出了新的美丽篇章。追求精神富足的万方一边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爱读书的好习惯,一边谋划着如何引领落后、封闭的家乡人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共同致富奔小康,携手走进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新时代。
“想到就要去做到”,这是万方从部队学到并一直保持的优良作风。他用他那不多的工资积蓄先后承包了20多亩地,加入到“美好乡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他像是重新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文化与“三农”的契合点,找到了转业后的人生坐标。他要引领家乡的父老乡亲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他想发掘家乡的“潼龙文化”,就建设了“潼龙农业文化园”,并为之创作了诗歌《龙的传人》,诗歌中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和对家乡未来的美好憧憬。万方对潼龙农业文化园的执着投入超出了家人的预想,他所追求的引领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妻子所不理解和难以接受的。每每如此万方总是不厌其烦地跟妻子宣讲一番他的“潼龙农业文化园”创业构想——新旧结合,动静结合,深挖传统文化把潼龙农业文化发扬光大。
“潼龙农业文化园”的牌子竖起来了,围墙也建起来了。园子里的体育器材和健身场地也都铺设好了,全都免费提供给乡亲们休闲健身使用。逢年过节他组织举办了多项运动比赛——篮球赛、乒乓球赛、广场舞比赛等等。既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又提高了村里青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为了潼龙农业文化园能长期服务家乡父老,万方又拓展了林下养殖,开发了十几亩花圃苗木。“花香蝶自来”,常常有朋友远程到访,他总要提上一箱土鸡蛋让朋友带回去给家人尝尝,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潼龙农业文化园追求的“绿色无公害”健康生活理念。
万方不光建设好维护好自己的潼龙农业文化园,他还扶持帮助了一个刚起步的养牛场。架电、开沟、铺设管道,提供基础技术指导。他毫无怨言,甘心奉献。他憨厚地笑着说:“光电费一项就垫付了几千块了。只要这个养牛场成功了,我们这里就又多了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传帮带的道理我是懂的。”他不仅自己当兵,还亲自把儿子、侄子、外甥、邻居送进部队。他说:“部队真的是个大熔炉,只有经过部队的千锤百炼才能让一个无知莽撞的年轻人成为祖国需要的一块好钢。”(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