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要闻
全国首单!定远坡耕地治理新增耕地指标成功交易
来源: 程茂枝 白云磊 郭晓敏 2024-09-05 19:00:01 责编:许梦源 程茂枝 许雅婷

本网讯 (记者 程茂枝 白云磊 通讯员 郭晓敏)9月4日,在滁州市定远县池河镇实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中,新增的16.28亩耕地指标被成功挂牌交易。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这是全国首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交易。

该工程于2023年8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入364.54万元,整治坡耕地、荒坡地504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61公顷。工程目标包括“将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修建完善的排水设施和生产道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治理,原本零碎的坡耕地变成了一块块整齐的水平梯田,荒草地变成了绿油油的农田,废弃的采矿宕口重新披上了绿装。”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经自然资源部门认定,该工程新增耕地17.93亩、净增耕地16.28亩,其中旱地15.02亩、水田1.26亩。“这些新增的耕地指标近日在滁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最终交易额207.96万元。”

定远县明确,水土保持新增耕地收益资金的30%奖补给项目区的乡镇用于附属物补偿及后续运行维护,70%继续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定远县副县长李文书表示:“通过坡耕地治理,将荒地变良田,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拓宽了坡耕地治理资金渠道,使得我县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实现良性循环。”

2023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坡耕地、荒坡地治理投入新路径,将治理形成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纳入耕地占补平衡”。为探索既治理水土流失又增加耕地资源的治水新模式,我省选择在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定远县开展试点工作。

省水利厅上述负责人表示,此次耕地指标的“热卖”,充分证明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安徽的生动实践,“安徽在定远县试点探索出的治水新模式,在生态、经济以及‘三农’等多领域,激发出多维效益,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安徽经验和样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