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菖蒲镇
菖蒲镇:实施“五大工程”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徐彬彬 2024-09-06 10:51:39 责编:方欢 许梦源 喻寒松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岳西先锋特推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栏,记录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中的先进经验做法,定格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壮丽画卷。

岳西县菖蒲镇位于县城西南部,总面积14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94公顷,山场面积1.2万公顷。辖12个行政村,人口2.47万人。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第四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安徽省产业扶贫“十大”先进园区、安徽省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安徽省森林城镇。

近年来,菖蒲镇聚焦问题导向,坚持以“茶乡竹海·醉美菖蒲”为发展主题,以开展“整乡推进”创建行动为契机,全力实施“五大工程”,实现了从“一处美”到“全域美”的变化,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实施组织保障“强基工程” 破解人才不够优的问题

优结构。该镇突出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建立懂农业、爱农村、能力强、素质高等4条标准,现有村“两委”成员中,懂农业的产业带头人占比33%、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64.6%。

强能力。建立导师帮带机制,以强村带弱村,由毛畈、港河等村优秀村书记手把手教学,一对一答疑解惑,累计交流帮带22人次。

拓渠道。坚持“内选”“外引”相结合,从各领域人才中“选”“请”“聘”,培养刘结华等一批“土专家”和“发展领路人”100余人。

实施乡村产业“赋能工程” 破解产业不够旺的问题

该镇聚焦茶叶、毛竹、鳗鱼三大产业,因村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

做优茶产业。开展茶叶“标准园”试点工作,建成茶园2.8万亩,大型茶叶加工厂31座,茶叶品质通过欧盟标准检测,创成全国茶叶“一村一品”示范乡镇。2023年实现茶叶总产值2.35亿元,村均增收10万元以上,人均茶叶收入6850元。

做强毛竹产业。建成港河等4个省级毛竹科技示范园,形成了3个万亩示范片、4条万米“绿色长廊”,建立竹炭、竹产品加工厂各3家,进一步完善毛竹深加工产业链条。2023年毛竹年综合收入达6000万元。

招商发展鳗鱼产业。2023年鳗鱼销售产值达6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万元,吸纳当地就业30余人。

坚持“一村一品”。发展竹荪、羊肚菌、泉水蟹、葡萄等特色产业。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纯收入超50万元的有10个村,其中1个村超100万元。

实施项目建设“支撑工程” 破解项目不够精的问题

向“产业需求”谋。该镇聚焦镇内现有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已建成茶叶深加工厂房3000平方米、服装加工厂房8500平方米、毛竹深加工循环产业园厂房11000平方米等,实现规范化、集约化生产,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年均增收6100万元,促进村集体增收300余万元。

向“规划政策”谋。实施国家储备林、潜水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与文旅产业开发EOD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按照“一带四区两点”的建设思路(一带:滨水生态休闲景观带;四区:温泉疗愈区、田园生活区、山水狂享区、文化体验区;两点:红军洞、白云寨),打造集温泉康养、田园风光、文化体验等服务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毛畈村开创全县乡镇研学先河,接待研学团队2000余人次,吸引3家研学旅游机构投资合作。

向“抱团发展”谋。成立强村富民公司,探索抱团发展模式,在资源利用、盘活资产、稳岗就业、资金整合上多措并举,实现集体增收、村民共富。2023年强村富民公司纯收入387万元,村均分红32万元。

实施人居环境“优化工程” 破解环境不够美的问题

坚持规划先行。该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开展村庄整体规划,保留自然风貌,进一步擦亮“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森林城镇”金字招牌。

引导群众参与。持续通过田园夜话、网格“乡贤”进家门等形式宣讲,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一月一调一行动,一季一评一督导”和“观摩拉练”及奖惩机制,每季度组织观摩学习,交流经验做法,严格兑现奖惩。

实施基层治理“多元共治工程” 破解治理不够优的问题

创新“三三网格”工作法。该镇建立镇村组三级网格工作队伍,制定群众反馈、绩效评价、末位淘汰三层网格监督模式,推动防火防汛、信访维稳、人居环境“三网”融合,实现网格服务“零距离”,基层治理“提效能”。毛畈村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总结毛畈村“五共”工作法,推行水畈村“1314”工作模式,常态化开展“最美菖蒲人”评选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建立“三个一”信访工作机制。通过“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联合接访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徐彬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