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样的婚礼非常有意义,整个仪式简约而难忘,没有大操大办,但饱含着真情实意,既有纪念意义,又省去了许多繁琐的程序。”说起前不久村里举办的婚礼,凤阳县黄湾乡蒋集村村民钱芳依然连连称赞。
近年来,黄湾乡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全面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时代新风,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多样式宣传引导。“快板打一打,听我来夸一夸。树新风、改陋习,推崇文明好礼仪,移风易俗新风尚,勤俭节约不能忘。高价彩礼要摒弃,婚姻美满靠真心……”活动现场,社工张悉积极创新,自编自演了一套移风易俗快板说唱。一番说唱,让原本生硬的规章制度顿时变得生动起来,深受居民欢迎。
黄湾乡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将推动移风易俗和党建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组织村“两委”、党员、乡贤和退休干部等群体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发挥乡村文艺团队作用,以舞蹈、小品、快板等形式创作编排移风易俗主题作品,并及时开展文艺汇演,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
多手段综合治理。“以前,村民对环境卫生总觉得是村委会的事,是环卫工的事,很少主动参与。现在,有了‘积分制’,攒积分换实物,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人人参与。”黄湾社区党支部书记黄保旭说。
运用积分制管理只是黄湾乡激励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实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党员干部教育提醒制度,狠刹违规操办婚丧喜庆问题,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立足本村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和完善,融入移风易俗内容,为村规民约赋予时代内涵。运用“积分制”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践行文明乡风的积极性,积分超市实现全覆盖,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多方位暖心服务。“阿姨,你这些垃圾不能全往一个垃圾桶里放,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种。你看这些电池、废灯管就是有害垃圾……”在黄湾社区,志愿者郜衍芳正利用走访之机向群众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黄湾乡结合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各村(社区)按照“以点带面、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结合“村规民约我践行”系列活动,将婚育新风、文明餐桌、环境保护等主题纳入志愿服务范围,让文明新风成为村民共识。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员等为重点服务对象,通过一助一、一助多结对帮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多载体厚植文化。“你看这是我们搬迁后新建的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它们就像个文体‘加油站’,我们要用好这些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树文明新风。”黄湾乡梨园村党支部书记陈建银说。
黄湾乡聚焦移风易俗重点,在传承优秀文化中弘扬文明乡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凝心聚力,不断推动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积极打造文化墙、建立文化长廊。结合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好人推荐,评选表彰一批“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示范户”“乡村好人”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的方式,发挥典型示范引领效应。结合主题党日、道德评议会等活动,“面对面”开展好人好事宣讲,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教育引导群众树新风、改陋习。2024年以来,全乡已评选“好人”9名、“最美家庭”“文明家庭”24户,发挥了“选树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葛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