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凤阳县武店镇桥西村怀远万亩良田种植合作社红薯种植基地,随着挖薯机的来回穿梭,一垄垄红薯从泥土中翻滚而出,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亮,20多名务工村民忙着给新出土的红薯去泥、分拣、装袋、装车,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
“我们合作社通过桥西村委会协调,以每亩600元流转了村民土地进行承包发展特色种植业,主要发展红薯种植。今年种植了红薯180亩,亩产达8000斤,亩产值达9000元,去掉工人的开支等一切花费,亩均纯收入6000元。在销售上,所产的红薯主要是通过对接加工厂、电商平台及市场销售渠道。”红薯种植基地负责人王伦介绍说,合作社具有多年的红薯种植经验,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作技术指导,红薯品种苗子由本合作社培植,薯苗品种优质,产出的红薯甜蜜度高、味道好。今年红薯的丰收,这与村里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
据王伦介绍,在种植红薯上,合作社之所以选择桥西村作为种植基地,是因为这里土壤适宜种植红薯,而且具有水源。在村里的协调下,合作社顺利地为180亩红薯种植地全部铺设了滴灌管道,解决了红薯种植用水的问题。
合作社种植红薯在田间管理上需要大量的人力,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增加了收入来源,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从红薯的栽苗、除草、打药到收获,我们最多用工人30多人,都是本村村民,每人每天120至140元,从不拖欠工人工资,都是及时发放。”王伦说。
“我今年都68岁了,像我这样的年龄也不能外出打工了,一天在合作社红薯基地干活有140元的收入。现在正是红薯的收获季,合作社红薯种植基地有20多天都忙于红薯的收获期,仅这一红薯的收获期,我在基地务工就能获得近4000元的收入。”在合作社红薯基地务工的村民孙怀如笑着说。
为把秸秆综合利用起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王伦介绍,红薯种植基地在收获红薯时直接把薯秧在田里,作为有机肥,为轮作种植小麦增加肥力。既处理了秸秆问题,也减少了原本经济的投入,增加了经济效益。
“合作社红薯种植基地,带动了村民增加经济收入,为村民拓宽了致富路。村里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增收,探索多种发展经济渠道,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桥西村主要负责人张立勇说道。(王崇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