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琅琊新闻
琅琊区:需求导向创新行,开启文化服务新篇章
来源:沐媛 2024-10-31 11:57:06 责编:胡明兵 张文洲 实习编辑 李子彦

近年来,滁州市琅琊区以公共文化服务为核心,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增强公共文化供给实效性,实现优质的文艺资源覆盖全区8个街道文化站,构建“1+8+N”三级体系,在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程上持续发力,助推全民文化艺术普及走深走实。

从“均等化”到“差异化”,分级供给促进精细化普及。瞄准核心受众,针对热爱文化艺术,追求专业提升的核心受众,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文化艺术服务。琅琊区文化馆每年开展春、秋季公益培训班,开设舞蹈、书法、合唱等10余类课程,年均累计课时约600小时,将此类受众组建为文化辅导员队伍,参与文化艺术创作,辐射更多人群。维系次级受众,对于时间有限但渴望参与文艺活动的次级受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和弹性的服务时间,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等节假日制定普及内容。创新开设了暑期公益培训班,设置戏曲表演、非遗凤画、DIY榫卯桌椅、琅琊酥糖制作等15项课程,实现“科学+美术+DIY手作+体育+非遗文化”相结合,逐步向核心受众靠拢。吸引潜在受众,面向那些对文化艺术了解不多,但愿意尝试参与的潜在受众,提供普适化、大众化以及体验感较强的文化艺术服务。以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在古城古街设置食巧果、穿针乞巧、打钱眼、晒衣书等七夕民俗场景沉浸体验活动,在商业街区设置非遗市集、非遗展览、中医夜市、戏曲表演等类型多样的活动,带动更多潜在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

从“传统化”到“市场化”,开拓创新促进深度化普及。立足文化根脉,以琅琊本土地域文化为内核,深入挖掘“一山一湖一关一城”特色文化内涵,并充分融入全民文化活动中。推出“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系列活动,在滁州老城区遴选12个代表古城风貌的地点或街区,每月组织行走一处,以行走与古城亲密接触,感知城市发展脉络。举办“名城故事会”,邀请知名专家及文史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回溯滁州的历史风云,展示滁州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特色品牌,今年创新打造了“自然艺术工作坊”“木艺匠心”等特色文化品牌,通过乐器、木艺、朗诵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琅琊特色文化具象化,让参与者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感受琅琊之美。通过实地感知清流关、醉翁亭等特色文化,学习制作木制抛石车、独轮车和醉翁亭等物品。自品牌活动开展以来,开设特色体验课程10余种。加强跨界融合,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农业”等深层融合,将非洲鼓表演、诗词吟诵等优秀文艺活动有效植入到西西涧研学中心、奶酪博士工厂、琅琊山等旅游景点以及春节、国庆等节庆活动。国庆期间,“了不起的非遗”非遗嘉年华活动为琅琊玖玖商圈吸引25万人次客流,带动销售1000万元。

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多方参与促进生活化普及。“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公共文化场馆各类培训、讲座以及文化传承等活动,每年吸引群众前往区文化馆、非遗传承基地参与文艺活动约10万人次。同时发挥群文辅导员及文艺爱好者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走出去”开展文艺普及进工厂、进学校等对口文化输出活动。通过深圳文博会、上海会客厅、文旅推荐会,长三角文旅联盟活动、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途径,开展地方文化展示、推介、交流、体验。累计开展上海湾区“滬之源·海渔文化节”、长三角非遗文创展等活动30余场次。“政府+社会”相结合,以常规的政府采购服务为基础,举办“送戏进万村”等传统文化惠民活动,年均240余场。调动全区200余个社会组织通过资金、人员、资源等方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文艺普及形式,优化服务水平。牵手文化企业打造“阅读自由”“山丘集”“木艺匠心”“自然艺术工作坊”等多个文化艺术品牌。今年,累计吸引社会各界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投入约1000万元,带动群众参与约30万人次。“体验感+获得感”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主题丰富、内容有趣的文艺活动,拉满群众线下体验感。提取醉翁亭、西涧湖等独特琅琊元素,开发“画意琅琊”系列冰箱贴、明信片等文创产品30余种,让群众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玩得了、带得走”的文化艺术,增强群众参加活动的获得感。以深入视角打造历史文化普及类、文旅资源宣传类系列短视频60余部,在各类线上平台进行推广,视频累计播放量近400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