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要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合肥的这个“天花板”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2024-11-07 14:53:58 责编:张军 胡明兵 张文洲

如何推进老城区高质量发展?如何将老旧小区改造真正建设成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暖民心”工程?如何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目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中,我们在合肥市包河区见证到一场有益的探索。

“在合肥所有拆迁小区里,我们小区称得上是合肥的‘天花板’。”自从2024年4月起中铁臻庭小区正式交房后,杨玉瑞听到居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中铁臻庭小区,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是在合肥市仪表厂宿舍原址上改造建设的项目。合肥市仪表厂是一家大型仪表类国家二档企业,曾经是合肥的利税大户、明星企业,在完成历史使命后,于2003年7月进行了政策性破产。

企业不在了,人还在,随着合肥城市的快速发展,被高楼大厦包围起来的破败不堪的仪表厂宿舍区渐渐成了一个“难题”。

为啥是个“难题”?退休前任原合肥仪表厂总工程师的杨玉瑞是这样说的:“小区里的房子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建的,当时用的建筑材料非常简陋粗糙,有的房子甚至是用三合土做墙体,房子建的也很乱,有平房,有三层小楼,还有五层楼,老化严重,如果只是整治提升,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013年11月,杨玉瑞以及仪表厂宿舍全体住户给合肥市包河区政府写了一份报告,反映了征迁意愿,希望对小区进行重建。

2015年4月,经过小区居民选举,合肥仪表厂宿舍拆迁改造群众自治小组正式成立,11位成员里,有10位党员,杨玉瑞是其中之一。

在国家旧城改造政策的号召下,合肥市包河区政策积极作为,将该小区改造项目列为包河区重点民生工程,芜湖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利益优先,确立了“政府引导,居民自治,分段实施、逐步推进”的实施路径,在市区政府、街道、居民自治小组的共同推动下,仪表厂宿舍征迁工作进入倒计时,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百分之百预签征迁协议、百分之百上交房产证土地证、百分之百完成搬迁”。

新的难题又来了。

仪表厂宿舍位于合肥主城区,占地面积仅有43.33亩,周边紧邻成熟商圈和住宅区,如何做到既能满足安置要求,又能保证项目开发建设企业的经济利益?如何在这么小的弹丸之地,解决不同户型的安置需求,保证安置住宅分配的公平性和均好性?

尽管这个活不好接,但为了让居民住上安心房、暖心房,同时也为了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探索更多宝贵经验,项目开发建设方中铁四局花了大量心思,一心想将这个项目打造成老旧小区改造的标杆。

中铁四局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叁子,时任仪表厂小区改造项目经理,在他看来,该小区改革项目,可以用“在小地块上实现大作为”来形容。

中铁四局与芜湖路街道办事处、安置户居民自治小组多次打磨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以3栋商品房带来的经济效益保证安置住宅高品质、高标准,充发发挥地块最大价值。同时,通过户型转换的技术手段在4栋安置房中解决11种不同户型的安置需求。

2024年4月,在原仪表厂宿舍旧址上,新建成的中铁臻庭小区正式交付。505户安置群众率先拿到了新房钥匙,圆了安居梦。中铁臻庭小区也成为合肥首个以“居民自治”方法完成的城市老旧小区征迁改造项目。

仪表厂小区改造项目的实践,不再是城市建设和更新过程的一个简单的旧改新、低端项目的代名词,已成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和有益蓝本。

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始终将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工程列为城市建设的“头号工程”、为民办实事的“暖心工程”,截止到2023年底,已累计完成42个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项目,惠及居民近3万户。

而在此过程中,该区不断探索片区收储、捆绑平衡、城市更新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因地制宜创新城市运营新理念。如该区所属的卫岗王卫片区试点推行的“肥瘦搭配”模式、淝河片区综合开发模式,以及上述仪表厂改造项目,都成为合肥市“规建治一体化”理念引领下的经典之作。

惠民为本,共建和谐美丽家园;发展为要,优化布局提质商圈;坚持探索,创新区域发展思路,合肥正在打造越来越多的“天花板”工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