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蚌埠都有深厚的历史文脉和城市底蕴作为“加持”。如今,这座“明珠之城”正以独特的风貌和内涵重新“出圈”,愈发呈现出迷人的气质。
一块“玻璃”惊艳世界
蚌埠的“刚”,可以先从眼下这块玻璃说起。
在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上,红旗旗下超豪华行政轿车“红旗•国雅”正式亮相,随同该车一同惊艳天下的,是车上配备的“国风柔性车载卷轴屏”。
这是全球首款车载滑移卷曲AMOLED显示屏。
这块屏,是百分之百的“蚌埠制造”。
14.2英寸大小,0.80毫米厚,屏幕整体重量不及半瓶矿泉水;滑移卷曲可超20万次;工作温度最高可至85℃最低可至-40℃,即使在极限低温下响应时间仅为0.5毫秒;该屏幕还具备1000000:1以上超高对比度和超低反射率,可在夜间暗光环境下减少眩光,在高强光环境下还可保持极佳可读性,确保安全行车。
这还不是蚌埠研发生产出的最薄玻璃。
在生产出全球首款车载滑移卷曲AMOLED显示屏的凯盛科技股份公司,记者见到了更薄的玻璃,它的厚度只有30微米,是一张A4纸厚度的四分之一,更厉害的是,可以任意弯折,可以弯折百万次。
这是目前浮法玻璃生产工艺的最高水平。
蚌埠,曾是中国有名的传统制造业之城,被称为“五大机基地”,凭借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众多科研院所的优势,它生产出了安徽省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第一部黑白电视机、第一台收音机,这些“第一”,正是对“综合性工业城市”蚌埠的最好时代注解。
靠传统制造业立城的蚌埠,骨子里有着浓郁的工业风,呈现出刚性冷峻的气质。
而如今,通过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它正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就拿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来说,它打造了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发展模式,相继研发生产出包括柔性可折叠玻璃、发电玻璃、药用玻璃等在内的一大批“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玻璃新材料成果,稳居全球高端玻璃工程和高端玻璃装备市场65%和50%的份额,保障了我国电子信息、半导体、汽车、新能源、深海深空等领域产业链安全,抒写了基础工业领域“点砂成金”的故事,引领中国玻璃技术和品牌在全球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惊艳世界的这块玻璃,只是蚌埠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安徽昊方机电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原来需要多人接力10多分钟完成的工序,现在自动化设备不到10秒就可以完成。作为全球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行业最大制造企业,昊方机电一直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道路上加速奔跑。
在丰原集团生产线上,一台台机器把农作物废弃秸秆“吞”进去,再“吐”出新的混合糖,经过生物发酵等一系列技术,最终产出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聚乳酸、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在这些龙头企业带动下,蚌埠市已形成完整的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条。
……
近年来,蚌埠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结构、转换动能的关键抓手,加快打造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攻坚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商业航天等六大产业集群。
永立创新潮头的蚌埠,正奏响着由“制造”向“智造”迈进的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乐章。
它始终无愧于骨子里的那股“刚性”。
一条“河流”倾倒众生
河流,总是和美好有着多重关联,它时时唤醒人们敬畏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理想精神,同时,它又呈现出诗意和浪漫。
流经蚌埠的淮河,穿城而过。因为淮河,蚌埠的气质里不仅有着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那种厚重与复杂,也多了柔婉明快的一面。
然而,由于缺乏全面系统治理,防洪排涝功能不断下降,沿河两岸生态遭受极大破坏,这条“母亲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蚌埠加快南北协调发展的“割裂带”和“减速带”。
2022年春节后的第一天,是个足以写进淮河历史的日子——这一天,“靓淮河”工程正式动工,与这条河朝夕相处的人们,在重新唤回这条河、这座城市的“温柔”。
在扮靓母亲河这件事上,蚌埠人倾注了所有的热情:268台套挖掘机、铲运机、自卸工程车早晨5:30上工,晚上10:30收工,加班加点,日夜鏖战,做到了过年过节、下雨下雪、低温冻害、夏季高温、疫情多发“五个不停工”,仅用1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原定耗时3年的切滩、拓槽、疏浚、清淤任务。
淮河主航道下沉至8米高程,航道拓宽挖深使运能大幅增加;主河道拓宽至500米左右,河道蓄水能力新增480万方;累计将新增水面2600亩,新增城市绿地1.2万亩,年净化污水约1.1亿吨,过去“脏乱差集中带”被打造成贯穿西东的“城市绿肺”“生态绿轴”和“城市中心公园”;依托历史文化轴线,融入蚌埠7300年前双墩文化、5500年前大汶口文化、4200年前大禹文化等元素,打造千里淮河文化长廊;在两岸建设体育场地共15万平方米,建成目前全省最大的“河道型外滩体育公园”……短短一年多时间,这条曾被众人抱怨“城在水边城不美、河在城中不亲水”“上天馈赠的‘金腰带’被当成了‘稻草绳’”的河流,以“一川清、两滩靓、三脉通、十景红”的新颜值,倾倒了众生。
2023年以来,“靓淮河”工程备受方方面面关注与点赞,并获国家和省级层面充分肯定,国家生态环境部将其作为全国首个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示范案例,安徽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全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
而在河两岸世代居住的人们看来,这项工程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这座城市刚柔相济的迷人气质,它不仅成了人人爱流连的“市民公园”,成了城市的“会客厅”,更为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提供了“蚌埠智慧”,每每提及,都会发自内心油然而生自豪感、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