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村(社区),经协调,‘放心家政’岗前技术培训活动明天将在乡政府四楼会议开课,村(社区)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前期摸排结果,及时通知有培训意愿的群众前来上课,请大家相互转告。”这是凤阳县黄湾乡民生工作微信群里发出的通知。
“放心家政”行动只是黄湾乡实施的50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近年来,黄湾乡结合民生工程项目实施,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民生工作体系,办好民生实事,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功能品质。“你看这就是我家的新房子,青瓦白墙,徽派风格,上下两层带有小院子,有自来水、燃气、光纤。周边还建有公交站、学校、银行、超市、卫生院……目前已装修好了,隔段时间就能入住。”黄湾乡梨园村老党员谢守东指着眼前的新房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黄湾乡紧靠淮河南岸,过去基础设施陈旧,防汛压力大,2014年以来,该乡先后通过实施淮干工程和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全面开展河道疏浚、加固,退建淮河堤防,新建保庄圩,改建各类水利涵闸,将花园湖行洪区内水位高程在20.5米以下的村庄全部搬迁至安全地区,“人水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工程还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实施安置点绿化、道路拓宽、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卫生改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全覆盖。截至2024年10月底,完成安置房建设1505套,12个地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6项道路工程全面完成建设;3个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S7道路延伸工程正在施工,安置点建设工作进入扫尾阶段。
建的好更需管的好。积极发挥村为主作用,建立健全安置点长效管护方案和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常态化推进和考核评比环境整治工作,结合文明新风典型培树,评选表彰一批“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先进典型,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新风尚,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聚焦社会救助 ,兜牢民生底线。 黄湾乡依托兜底有力、衔接有序、政社互补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健全动态监测、分层分类、综合救助等多项机制,带领群众共享社会建设成果。
加大低保兜底保障力度。健全完善救助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和困难人群监测,推动农村低保政策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低保在享385户769人;巩固特困供养兜底保障成果。多方位加强排查,着重对脱贫人口中老年、残疾或未满18周岁的城乡居民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依规把173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加大照料护理和服务力度,准确掌握人员生活状况,促使供养服务水平提升;强化临时救助“救急难”“及时雨 ”作用。按照“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应救尽救”的原则,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变故等特殊情况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强化就业优先,筑牢民生之本。“我通过前期的家政培训,拿到了相关证书,目前在一所民办幼儿园从事保育员工作,我自己孩子也在这儿上学,既能照顾孩子也能增加一份收入,很满足!”黄湾乡黄湾社区居民吴蕊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根基工程,是保障居民增收、改善民生的关键。黄湾乡一方面围绕群众就业创业需求信息,组织人社所、乡村振兴办组建群众创业就业信息服务站,了解掌握辖区及周边工业园区的用工需求情况,搭建供需平台,引导不同年龄段的群众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采集群众就业意向信息,结合民生实事就业促进行动,有针对性地举办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物流配送、园林花卉、服装加工等技能培训。结合淮河行蓄洪区定向招工契机,合理使用农民创业扶持资金、发放小额贴息贷款、实施“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
2024年,完成蒋集村幸福庭院建设,大新村公益性公募、公益事业沟渠、牛王村公益事业建设亮化项目顺利开工;帮助申报残疾重度护理补贴307人,残疾困难生活补贴318人;发放临时救助19户,高龄津贴881人,发放就业补助7.4万元……在黄湾乡,一个个惠民项目、一串串惠民数据、一项项惠民举措见证着民生“温度”,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葛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