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社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470亩,修整后‘小田变大田’,涝能排,旱能灌,便于机械化耕作,增产增收又多了一道保障。”12月2日,凤阳县黄湾乡人大代表、黄湾社区党支部书记黄保旭看着田里绿油油的麦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黄湾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是黄湾乡办好民生实事的生动缩影。2024年年初,在黄湾乡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代表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无记名、差额票选出了一批包括农田水利改造、道路硬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民生实事项目。一年来,伴随着各项目的落地落实,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精选项目,征询社情民意。为推动辖区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线上,代表们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推送相关征集内容,扩大征集范围,提升群众民生实事知晓率。线下,乡人大结合“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及时组织人大代表,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代表小组活动室、选民接待室、协商议事厅等平台,通过视察调研、接访走访、板凳会等形式,围绕基础设施改建、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内容,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征集意见建议百余条。
各代表小组围绕项目类型、实施可行性、经费额度、受益群体范围等方面综合考虑,对意见建议进行初步筛选并报送乡人大。由乡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对候选项目进行可行性再论证,按程序提交乡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票决,推动民生实事从“事后公示”转向“事前问需”。
保障资金,助推项目实施。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将民生实事支出与乡财力状况相匹配、与村(社区)实际条件相适应,整合上级统筹和乡配套资金投入。按照“资金封闭运行管理”的原则,加强项目组织领导,确保民生实事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同时,组织人大、纪委、财政适时开展民生实事项目资金使用督查,推动财政资金效能转化,为项目落地落实提供资金保障。
监督评议,构建闭环机制。“你们的工作进展很快,排灌站现在能投入使用了,为村民灌溉提供了方便,但有些地方要进一步完善。你看,水泵这个部位在工作时存在漏水现象,油、水混合很容易污染河水,要注意维护。”在验收牛王村邓陶排灌站民生实事项目时人大代表李根茂说。
为确保民生实事项目发挥最大效益,黄湾乡人大明确“选、议、办、督、验”五个环节,构建“议题遴选—项目票决—分类交办—跟踪督导—后续查验”的闭环工作机制。项目确定后,乡人大及时把相关项目列入监督工作计划,根据人大代表的职业、专业特长等情况以及与项目的关联程度,选择部分代表组成民生实事项目督查小组,通过“看、听、访、议”,及时了解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做到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助力民生实事项目提质加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实事项目不仅解决了群众身边事,还促进了代表与选民的交流沟通,调动了代表履职积极性,成为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黄湾乡人大主席陈功说。
2024年,黄湾乡通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了5个项目,随着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项目效益初显,代表们正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葛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