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特色产业
临泉草莓为什么这么“红”?
来源:赵怀勇 2025-01-03 15:33:59 责编:许雅婷 胡明兵 喻寒松

建设大棚7000多个,种植面积15000余亩,年产鲜果超3万吨,远销上海、广州、北京等20多个大中城市,产值6亿多元,带动60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一颗小小的草莓不仅饱了食客口福,也让临泉县千家万户的钱袋子更充实、更饱满。

临泉草莓为什么这么“红”?近日,笔者带着好奇走进草莓种植基地,体验草莓给人们带来的惊艳与惊喜。

从落脚到落户  小草莓长成大产业

2024年12月21日,以“‘莓’好临泉 ‘’动黄岭”为主题的临泉县第二届草莓节在黄岭镇正式开幕,吸引近10万群众和游客参与草莓采摘、草莓文化市集、广场舞展演、本土杂技展演、戏曲专场演出等活动。

从2015年第一棵草莓在这里落脚,近10年间,草莓产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给人们带了别样的生产方式、崭新的生活内容。

侯保全是黄岭镇前洼村人。2016年,在外地务工的他回到家乡,开始尝试种植草莓。“能不能种成,其实自己心里也没谱,但总得有人迈出第一步。”侯保全说,

侯保全迈出第一步时,黄岭镇保持一定的规模的大葱种植,是全国重要的大葱生产和交易基地。但由于市场波动的原因,大葱价格的市场波动较大,葱农颇受影响,种植面积逐年缩小。

由于管理上心,全过程不用农药、化肥,他的草莓颇受市场欢迎,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开始的一两亩,到现在的30多亩,侯保全尝到了草莓种植的甜头。在他的带动下,前洼村、后集村等村草莓种植飞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张俊峰和妻子张珊珊就是其中的一对。

张俊峰和妻子张珊珊在黄岭镇后林村经营着10亩草莓园。进入冬季后,张俊峰每晚都要起床给草莓大棚加温,虽然劳累,但这对90后小夫妻心里很踏实。“草莓成熟了,几乎每天都可以采摘,一天能卖千把块,23号那天卖了将近1900元。”张珊珊说。

据了解,草莓产业之所以在黄岭镇迅速成长,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黄岭镇位于流鞍河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经科学测定,该镇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团粒结构、pH值、保水性能等均优于其他草莓主产区。同时,临泉是畜牧养殖大县,能够为草莓产业提供优质、高效、绿色的养分供给。

自从草莓在黄岭镇前洼村落脚后,周边14个村已实现草莓种植全覆盖,前洼、秦庄、八里坡、彭寨等贫困村因此而脱贫。

作为黄岭镇种植草莓的首倡者和践行人,侯保全非常感慨:“前洼村有1600余亩土地种植草莓,年产值近亿元,带动周边群众20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前洼村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0.4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81万元。草莓产业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模样,远超个人想像。”

从品种到品质  市场上站稳脚后跟

在第二届草莓节期间,采摘、亲子DIY工坊、广场舞展演等活动在草莓种植基地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在临泉县美乐美大酒店内,一场草莓颁奖活动也在进行,冯伟等十大草莓种植能手新鲜出炉。

冯伟是黄岭镇八里坡村人,今年他种植31亩、26个大棚的草莓。和大多数莓农一样,他选择了“红颜”这个品种,目前已进入挂果期。

冯伟说,“选择‘红颜’是因为它果形美观、色彩鲜艳、甜度适中,具有口感好、耐运输等特点,市场价每斤超过三四十元。”

草莓种植是一项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产业,每年7-8月育苗,9月初定植、12月中旬上市销售,来年4月底结束,在全生长周期内,可采收四到五茬。

“种植草莓第一年投入较大,但一个棚可使用10年左右,平均每亩每年的投入约一万元。”冯伟说,“‘红颜’亩产三四千斤,每亩每年产值可达3万多元,扣除成本每亩每年净赚2万元是有把握的。”

而陈集镇的陈红军则选种了“奶油草莓”,他种植的20亩草莓已经大量上市。“这个品种的优点就是挂果早、挂果多、产量高,亩产鲜果8千到1万斤,是草莓品种里产量高的一个。”陈红军说,“虽然市场价低一些,每斤约20元左右,但胜在量大,市场销量也好。”

在第二届草莓节期间,临泉县还举办了草莓产业高峰论坛,论坛上,行业专家、农资企业、经销商和种植大户深入交流探讨,为草莓品质的提升、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科技保障。

品种优良,品质上乘,促进草莓产业的飞速发展,临泉县瓦店、姜寨、白庙、鮦城等乡镇草莓种植快速扩张,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

面积上来了,产量增加了,市场怎么寻?

在黄岭镇前洼村,新落成的“津源蜜之乐草莓分拣中心”内,每天都有大量莓农送货上门出售,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交易中心。

“这个交易市场投资2100万元,占地8400平方米,是由县财政投资建设的农业产业园的配套设施。”交易市场负责人裴子乐说,“目前已开始零星收购,少量供应超市。等批量上市后就组织货源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发货。”

裴子乐是天津人,来临泉从事收购草莓已经9个年头。他说:“建这个市场是草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以前果农种出来的草莓不知道卖到何处,收购点多如牛毛,价格起伏较大,最终吃亏的还是种植户。现在好了,有了规范的交易市场,价格透明、信息公开、交易公平,以前的混乱局面得以消除,果农只管安心把草莓种好就行了。”

除了裴子乐,临泉县还有众多的草莓收购经理人,正是他们把临泉草莓源源不断销到全国各地,为草莓产业的繁荣发展而奔波。

从设施到技术  好政策护航产业兴

除了民间投资之外,政府性投资项目也加入到草莓产业的大军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大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一系列好政策护航草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24年,临泉县投资2632万元的钢结构大棚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崔强、张影夫妇租用了50亩。

张影说:“政府投资的大棚很省心,双层棚膜保温效果好,抗自然灾害能力强,滴灌设施也给我们建好了,直接种就行。”

黄岭镇越做越红火的草莓产业促使一直在外地创业的张影夫妇回到家乡本以为在陌生的种植领域会困难重重,但经常下乡指导的技术员、上门授课的农业专家、配套完备的种植大棚,让他们的草莓事业一帆风顺。目前,张影的草莓长势良好,元旦前后即可上市。

 要想富,先修路。临泉草莓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前洼村的草莓种植户张明瑞之前一直为草莓运输苦恼,乡间的泥土路一遇到连阴雨、下雪天就满地泥泞,新鲜的草莓运不出去,他只能动手搬运。

2024年9月,临泉县利用乡村振兴道路专项资金,在前洼村新建了8条3700米长的道路,其中一条路就修到了张明瑞的大棚门口。这条长430米、宽3.5米的产业道路,载着张明瑞的一箱箱草莓走向了致富路。他种的12亩草莓1亩能赚2万块,一年下来能到手20多万元。

作为草莓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前洼村的农田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据了解,前洼村是安徽省公路管理服务中心结对帮扶村,自2017年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围绕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巷道亮化、环境美化等对前洼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全面提升,其中对出村主干道“白改黑”提升、产业道路等共计投入891万元,改造和新建道路24.28千米。

有了基础设施的保障,临泉县还大力推行科学的种植方法。选派大批科技特派员深入各村提供技术咨询,帮助群众解决技术难题。

“白粉病、炭咀病、蚜虫、红蜘蛛等多发生在草莓的苗期,我们注重提高种植户的防范意识,在肥料上多施用有机肥,同时加强日常管理,注意防潮湿、多通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黄岭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赵子华介绍说,“我们还主动联系养蜂专业人员,引入蜜蜂为草莓传花授粉,提高草莓的结实率和完好率。”

为促进草莓产业的良好发展,临泉县还印发了《大棚草莓等非粮作物种植管理规范》《我国禁限用农药和高风险农药一览表》《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明白纸》、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摘要》等资料,种植户均签订《承诺书》,用心用情呵护草莓产业。

市场看好不看好,产品品牌很关键。为此,黄岭镇还注册了“黄岭草莓”商标,供种植户免费使用,并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站,配齐各种快检设备,对每批次上市草莓进行抽检,确保产品品质有保障。

2022年3月,“临泉县草莓协会”应运而生,成为草莓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推广和科学管理知识普及的重要力量。

“草莓产业的发展对群众增收、就业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现在,黄岭镇里没闲人,大家谈的都是如何种好草莓、如何管理大棚,社会治理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局面。”黄岭镇党委书记王春吾说。

品质至上、规模优先、市场为王、保障有力,临泉草莓为什么这么“红”,也许就有了答案。

探寻农村发展的强烈愿望、推动产业壮大的领军人物、促进规模生产的科技加持、保持良性循环的政策叠加,临泉草莓产业正由“网红”转向“长红”。(赵怀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