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利辛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因村施策,创新发展模式,突出市场化运营,村级集体经济初步形成了“多点开花、多元发展”的喜人局面。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计2.95亿元,较2023年增长81%。347个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60万元,村均85.05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75个,200万元以上的村5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190个,占比约55%。
坚持党建引领 合力推动到位
利辛县委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县委常委会每月听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汇报,逐级压实工作责任。县委书记张吉明经常深入乡村调研,通过召开镇村干部座谈会、走访乡村产业基地等方式,与镇村干部共同分析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制约瓶颈,指导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该县着力构建“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推动、乡镇和村具体落实”的运行机制。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县财政、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指导推动;乡镇成立领导组织和工作专班,落实包保责任,强化督查调度;村组成立发展集体经济工作组织,做好具体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利辛县坚持“五不”原则,即不“一刀切”、不硬性摊派、不放任自流、不犹豫徘徊、不弄虚作假,落实“每月分乡镇分村研判分析、每周实地调度”工作法,推动业务指导常态化。各乡镇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淝畔养心”“三疃旺牛”“记忆乡愁”“瓜果飘香”四大重点区域,聚焦“种好粮、养好牛、做好菜”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拓宽路径。
坚持多元路径 因村施策到位
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市场推动”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涌现出特色产业型村67个、生产服务型村157个、资产盘活型村95个、飞地经济型村24个、村庄经营型村4个。
“特色产业型”即依托产业优势,引导各村结合农业产业园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通过自主经营、合作开发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巩店镇永昌社区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招引企业入驻投产,整合周边特色农副产品,推出“永昌大礼包”,发展订单农业(高粱),村集体经济年增收700余万元。
“生产服务型”即依托村办企业,围绕村域经营,创办经营性服务实体,通过提供居间服务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王市镇朱新寨村通过提供秸秆打捆、一喷三防、果蔬大棚管理等18项居间服务,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0余万元。
“资产盘活型”即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厂房、学校等资产,通过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收入。程家集镇北街社区将社区仓库、厂房、老校舍、老村室等资产全部出租,村集体年增收48.5万元。
“飞地经济型”即依托资本利用,将村集体闲置的土地、项目资金,进行多方整合、打包使用,通过“飞地”发展模式,增加经营性收入。胡集镇胡东社区等6个村联合出资在谭庄村建设标准化大棚6座,建成后与“青青草原”“归园田居”合作,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实现村均增收9万余元。
“村庄经营型”即依托资源优势,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结合和美乡村建设,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马店孜镇双沟社区依托西淝河优质的生态资源,打造“游孜有味养心露营地”,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300万元。
坚持规范运行 要素保障到位
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稳健发展,利辛县注重做好“政策、资金、人才、监督”保障。
印发《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方案》《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下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关问题答复》3期,为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政策支持。2024年,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1200万元,扶持有发展潜力缺少资金的24个村落实集体经济发展项目7个;深化“党建+信用”平台建设成果运用,纳入省平台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万户,授信4.13亿元。
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持续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2024年,调整补配村党组织书记23人,选派第一书记105人,设立利商回归和返乡创业联络服务站2个,带动返乡创业近4000人;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分级分类开展精准培训,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优秀村书记培训班、新时代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选派干部培训班的重要课题,共培训706人;培育高素质农民950人、农民综合素养提升培育2450人;选派科技特派员347人,定点指导服务347个村发展农业产业。
加强“三资”管理,全面摸清村集体资产底数,严格落实“村财镇管”和“四议两公开”制度。2024年,排查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596个,健全制度机制7项,规范相关资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