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布了2024年第三批《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天长市大通镇人民政府申报的千秋山羊入选,这是天长市第二个纳入《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的农产品。
秋山羊中心产区位于天长市的大通镇,分布于天长市和贾大山东麓,与其他山羊品种没有重叠分布。产区地貌为“1山3水”隔离的沼泽漫滩和岗丘交错之地,西有大别山余脉的贾大山,南靠长江,北枕洪泽湖,东临高邮湖。产区海拔在300米以下,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特殊的地貌和生态条件成为千秋山羊引种与交流的屏障。
千秋山羊是一种新品种种质资源,是天长市本土遗传的山羊,经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当地人民的选育而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天长县志记载,距今1279年的天宝元年,唐玄宗设立“千秋县”,利用当地茂盛的岗丘饲草资源,发展山羊养殖,并征收“4张羊皮”税,得到官方认可与监管。清代康熙年间,昭武将军杨捷十分喜食羊肉,并令驻地周边民众养羊,有“羊捷(报)、杨捷、羊蝎”将军之誉。位于天长草庙山的杨婕墓前“石羊”至今还完好无损。
上世纪70年代,天长市畜牧兽医部门对当地的千秋山羊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发现种群处于原始状态,当地农民散养,没有混杂。2010年天长市成立了由安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千秋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专家组,将这一地方山羊良种资源命名为“千秋山羊”,制定了《千秋山羊遗传资源保护方案》,由安徽省天长市周氏羊业有限公司建立“千秋山羊”临时保种场,通过对“千秋山羊”的保护、开发利用,带动农户饲养。
自2023年4月天长市大通镇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以来,该镇以千秋山羊肉羊产业为主导产业,从标准化基地建设、产业链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数字化管理与应用、示范主体及品牌创建等方面,加快推进肉羊产业融合发展。现有从事肉羊产业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现有省级以上相关品牌4个。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组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辐射带动周边乡镇1460多人从事肉羊产业,年出栏商品肉羊15万头,一二三产融合产值超12亿元,成为天长市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