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把房子变更到你娘俩名下,俺老两口都上岁数了,这些东西早晚都是孩子的,这里永远都是你的家,没人敢阻拦你娘俩回来。”婆婆紧握着原儿媳孙某的手相拥而泣,儿媳被婆婆的诚意感动得泪流满面,就连在场人员都为之动情。元月13日上午,太和县赵集乡东城村农家小院里,“梅姑娘”等工作人员耐心地说和下,一场因离婚房屋安置引发的家庭纠纷,得以圆满地化解。
2024年10月,孙某到乡妇联反映,现与前夫离婚,离婚前家中房屋被政府征收,共置换两套安置房,她和儿子应分得一套,现房屋所有权在公公名下,要求变更到其儿子名下。经村委会多次调解,婆婆及家人不同意变更,后孙某到法院,因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法院不予立案,前来乡妇联求助。孙某诉求转交到该乡“梅姑娘”调解室,了解事情经过后,“梅姑娘”调解团队第一时间来到孙某婆婆家中,围绕房屋安置问题,从法律、亲情等方面耐心做孙某婆婆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法,虽然儿子和儿媳离婚,孙子永远是你的家人。不能为了房子一家人对簿公堂,父母离婚已经对孩子造成伤害,要为孩子健康成长考虑。婆婆的心结终于被打开,同意把房子变更到其孙子名下,等孙子寒假回家签订变更协议,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梅姑娘’调解纠纷真是有一套,镇村干部多次出面没调解好,‘梅姑娘’一来就和解,”附近的村民称赞道。
据了解,“梅姑娘”调解室隶属乡妇联,按专业互补、专兼结合的方式,从该乡“和大嫂”巾帼志愿者群体中选聘懂法律、心理咨询、退休干部等5名调解员。像孙某这样的家庭纠纷,“梅姑娘”调解成功并不是个例。有事到“梅姑娘”调解室,这不仅是群众对她们的信任,更是对她们工作的肯定。近年来,“梅姑娘”发挥她们心思细腻、亲和力强、善于沟通等独特优势,在调解过程中,从听、辨、劝、让、和等方面“对症下药”,帮助群众化干戈为玉帛,解民忧于日常。常言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梅姑娘”调解纠纷中有时遇到道理讲不通,政策说不服,她们就通过讲情理、拉家常、说人伦,用自己的“土方法”化解件件难题。今年以来,“梅姑娘”调解室化解疑难纠纷30余起,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围绕妇女儿童维权、纠纷调解、帮扶援助、家风传承等工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