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宏安在家门口的红星水库里游泳,游累了之后想去岛上摘桃子吃,没想到却在岛上发现了一窝不认识的蛋。“我父亲那时候是村干部,后来找专家鉴定才知道是‘土龙’蛋。”张宏安说,“土龙”是当地人对扬子鳄的称呼。也是从那之后,他们一家人与扬子鳄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宏安的父亲张绪宏是家中最早的扬子鳄守护人,留下了23本扬子鳄保护日记。2005年,张绪宏去世后,一直协助他的老伴接下了这份重担,“守鳄奶奶”佘世珍也因此荣登“中国好人”榜。后因身体原因,佘世珍的大儿子张宏华接下了母亲的嘱托。68岁的张宏华因年纪渐长,又让弟弟张宏安接力了生态巡护员……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在一代代护鳄人共同奋斗下,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130条增长至如今的1620条,绘就了扬子鳄保护工作的新画卷。
聚焦能力作风建设,团队素质取得大提升
2024年春节上班第二天,“强管理、提素质、转作风、树形象,争创一流保护区”专题学习活动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扬子鳄人工繁育技术、扬子鳄野外保护、公文写作等专题辅导有质有量;观看党风廉政教育电视专题片、开展现场警示教育直击心灵,每位党员干部在组织生活会上自我剖析,真正实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队伍面貌焕发新生机。
“争创一流保护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务必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续深化理论学习、全力推动发展、用力抓好问题整改,推动专题教育成果有力转化……”在学习会上,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章崇志勉励党员干部。
一年来,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全局上下形成了心无旁骛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的良好局面,工作热情更加饱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的基础上,该局重点落实省林业局党组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并以此为契机修订各类规章制度60条,推行制度管人管事。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赴宣城市监狱、宁国市检察院开展廉政警示教育,邀请宣城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处级干部赴基层保护站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制定提升保护管理效能10项工作举措。
2024年,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坚持把常态化学习教育与落实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破解建设管理难题结合起来,与实现保护区安全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把教育成果向实践延伸和拓展,不断推动保护区各项工作实现新提升、新跨越。
聚焦放归、生态修复,野外种群实现新突破
2024年5月下旬的一个夜晚,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蒋宣清正带队在红星水库中划船开展扬子鳄野外种群资源调查。
他拿着的手电所指向的位置主要是水库岸边,及水库中的岛屿和滩涂周边区域:“扬子鳄很少会出现在水面中央。”生态巡护员张宏安慢慢划着小船,蒋宣清用手电仔细寻找,大家说话的声音都不自觉变小了。
夜间野外调查
“那边有一条。”蒋宣清突然说到。顺着手电的光,只见几十米远处、水库中一座岛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光点。张宏安慢慢将船靠近,在手电的光照下,一条扬子鳄头部露出水面,眼睛形成红色光点清晰可见。蒋宣清及时将这条扬子鳄的发现时间、地理位置、估算体长等记录在表格中。两个小时的水面巡查结束,蒋宣清和张宏安共发现了16条扬子鳄。
这看似寻常的一次野外作业,正是在去年5月安徽省发布的地方标准《野外扬子鳄种群数量调查技术规程》指导下完成的,而这背后是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多年来摸索总结的经验和成果。
同年6月,该局还组织编写了《扬子鳄保护区增补栖息地生态修复和野外放归可行性报告》,启动新一轮规模化野外放归活动,共在宣城、芜湖5个县(市、区)的红星、杨林、高井庙、朱村、双坑、中桥、长乐等7个片区16处塘口野外放归210条扬子鳄。仅用了3个月时间,该局就完成300余亩增补栖息地的生态修复。
正因为有野外放归与栖息地生态修复的双重加持,扬子鳄的野外种群数量才能不断取得新突破。2024年保护区8个片区累计开展野外巡护1.32万次,总巡护里程17.11万公里,共观测到野外扬子鳄产卵41窝947枚,创保护区历史新高。
按2024年调查数据分析估算,安徽省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连续4年保持增长,超1620条,分布点位增加至358个,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聚焦法治、规范执法,保护管理开创新局面
2024年10月,扬子鳄保护区一起涉野生动物案件首次在泾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进行公开审理。
鉴于被告人年事已高、经济状况无法偿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等客观因素,泾县人民检察院作为公益诉讼起诉人向法院提交了《“以劳代偿”替代性修复方案》,建议以被告人在保护区开展义务巡护、清理外来物种等劳务代偿方式承担其生态损失赔偿责任,泾县人民法院、泾县人民检察院及扬子鳄保护区泾县保护管理站共同对被告人劳务代偿履行情况进行管理监督。
扬子鳄保护区一起涉野生动物案件首次在巡回法庭公开审理
案件审理最终达成“以劳代偿”和解协议,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中桥村村民代表赵文建全程参与了旁听,对审理结果表示认可:“这次在家门口的巡回法庭旁听,我对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相关法律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审理结果很公正合理,我觉得对保护区周围的老百姓都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
为了更有效地强化工作会商、信息共享、案件联办,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与检察、公安机关先后建立全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协作机制,在保护区所在5个县(市、区)设立“检察官工作室”,巡回法庭正是多部门联动协作工作机制的生动体现。
我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检察官工作室”成立
去年6月,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颁布的安徽首份野生动物司法保护令《扬子鳄司法保护令》出台,明确提出九条禁止性条款。同年9月,安徽省林业局出台《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些用司法力量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个举措,使保护区群众生态环保意识与法治观念进一步提升,完成了对法律红线“不敢碰”到“不能碰”的思想新转变。
与此同时,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针对8个片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将一个个制度机制落到实处。联合芜湖市、宣城市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扬子鳄保护区管理的通知》《保护区社区联防联控共管会议制度》,与保护区内乡镇签订扬子鳄繁殖期控制用水量承诺书,持续完善保护区管理长效机制。组织属地法院、检察院、公安、林业、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联合巡护和专项执法行动,召开野外保护形势分析会,强化《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宣传和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问题排查整治。全年发布典型案例4起,开展普法宣传36次,联合执法行动24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45起。
聚焦保护、发展并行,绿色发展孕育新价值
走进广德市南塘社区茂密的香樟树林下,一垄垄密密麻麻的赤松茸 “崭露头角”,菌盖饱满圆润,菌身白白胖胖,长势喜人。菌农们手提篮筐穿梭其中,有条不紊地采摘、分拣、包装,一派繁忙景象。“赤松茸生长周期短、产出周期长、经济效益高。45天左右便可以进行采摘收获,一年采摘两季,附近的群众,上了年纪在外面挣不到钱的,在这能挣点生活费,一天百八十块钱,既可以贴补家用,又不要出远门。”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广德保护管理站站长李雷一脸欣喜。
这是在广德试点开展的扬子鳄保护与生态农业结合模式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24年10月,广德朱村片区种植的赤松茸虽然还处在试验阶段,但亩产已经达到2000斤,亩均产值3万元左右,帮助了10余名南塘社区的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菌农们采摘赤松茸
兼顾发展的同时,扬子鳄保护区的保护成果一个接着一个,2024年8月完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保护成效和自评估报告获生态环境部专家组充分肯定。12月,历时两年组织实施植物资源普查工作后编著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彩色图鉴》正式发行,收录保护区常见维管束植物703种,充分反映扬子鳄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高质量发展永远在路上,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仍在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并驾齐驱,起草了《保护区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邀请相关企业到保护区调研考察,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区森林碳汇项目,并为地方林业产业投资牵线搭桥,促进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
聚焦实践、科技创新,人工繁育取得新进展
2024年9月,扬子鳄科技中心实验室中,动物管理科三级主任科员梅兰正在对刚采集的20个饲养池水样进行分类检测,“水环境是人工繁育扬子鳄主要的生存空间。水样检测是我们每周的常规工作,指标变化可以指导人工饲养中的具体工作任务,比如定期水体更换、降低饲养密度、清理水面浮萍等。”
科研人员监测鳄卵孵化 李晓红摄
一年来,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聚焦完善扬子鳄人工繁育技术,邀请高校专家开展饲养繁育技术专题培训7次。完成扬子鳄人工种群栖息地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实施取水工程,引入外部水源。扎实做好夏渡片区、高井庙片区繁殖区杂灌清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繁殖环境。2024年孵化幼鳄1593条,为2017年以来最高。
同时,编制《扬子鳄种质资源保护中长期规划》《扬子鳄人工繁育中长期规划》等3个规划和《扬子鳄谱系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合作,稳步推进扬子鳄异地繁育合作、遗传谱系建设和疾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省科技重大专项——扬子鳄优质种群繁育技术研究,得到研究结果7项,助力化解人工繁育技术难题。
聚焦研学、旅游服务,科普宣教辐射纵深远
去年12月上旬,扬子鳄越冬转场户外科普课在夏渡片区开课。“同学们,每年冬季水温下降到10摄氏度左右时,我们就通过人工辅助方式,把饲养池的扬子鳄转移到暖房越冬……”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动物管理科科长易平四向聚精会神聆听的15名宣城市小学生介绍。
在一个小时的科普课上,易平四带领学生们参观扬子鳄生活环境、饲养池和室内越冬房,在扬子鳄转移现场近距离观察小鳄鱼,介绍扬子鳄的生活习性、外观特点、严峻的生存现状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宣城市第九幼儿园幼儿观察扬子鳄标本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举手提问,在不断交流互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自然奥秘。四年级六班的段思言分享:“我发现扬子鳄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它们也不会去伤害别人,我们一定要保护它、爱护它。”
这样的自然教育形式也深受家长和学校的认可。作为重要的自然教育载体,去年11月,扬子鳄宣教馆入选首批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专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成为立足宣城、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科普教育基地。
扬子鳄保护区依托天然生态优势,完善旅游和科普宣教设施,陆续建成乡土植物园、扬子鳄科普研学中心,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创造更多元的载体。与宣城市第四小学(民生校区)签订自然教育合作协议,培养“爱鳄护鳄小小解说员”15名,开展公益解说志愿服务14次。一年来,结合“请进来、走出去”模式,会同属地职能部门及保护区周边学校开展世界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线下科普教育活动25次,接待不同受众群体2.5万余人次。
为给前来学习参观的游客更好体验,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将夏渡片区建设成安全优质的4A级旅游景区,工作日免费向宣城、芜湖市民开放。推进园区接入市政燃气管网,改造公厕集污池8处,持续完善夏渡片区防火道路建设,积极化解安全隐患。实施园区绿化和亮化提升工程,栽植景观苗木254株,新增绿篱色带、地被花卉6300余平方米,安装大型射灯6个,维修扬子鳄文化广场喷泉,改造修复小微湿地,全面提升景区品质,2024年接待游客14万人次。
宣城市第四小学(民生校区)学生参加自然教育课堂
在做好现场科普宣教的同时,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还积极与媒体联动,扩大外宣传播力量。全年圆满完成扬子鳄春季转场、野外调查、野外放归等27次媒体采访,央视、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国家地理、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以直播、视频、图文、广播等方式发布信息共计104篇,有力宣传扬子鳄保护工作成绩,增强扬子鳄影响力。
回首一年、步伐稳健,扬子鳄保护成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响应绿美江淮行动号召的有力举措。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凝心聚力再出发,以实干践行使命,用担当筑牢责任,不断提升扬子鳄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努力为全省林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