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晚,在安徽省两会第二场“代表委员面对面”活动中,3位省人大代表来到现场,围绕新质生产力和自身履职情况,谈感受、话发展、出实招。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
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此次“代表委员面对面”活动中,面对主持人的提问,3位省人大代表各抒己见,提出了宝贵建议。
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副院长王育才,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给出了建议:“安徽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核能聚变等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应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和龙头企业入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安徽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安徽应深化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协同创新功能,加快关键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在前沿领域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省人大代表、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于振中则认为,要从创新体系建设、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创新主体、人才队伍建设和区域协同创新5个方面发力。“要强化合肥滨湖科学城等创新平台的实体化运作,加大对大科学装置的投入与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于振中说,“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于振中还提出,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大对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协同发展。
省人大代表、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也同样强调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着重强调促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今年我带来的议案就是关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我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快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推动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王育才同时也参与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企业运营。他认为,产业创新、高科技科创平台、高校3者应当有机结合。“首先是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使其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王育才说,高校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动态调整学科布局,或增设相关交叉学科,如智能汽车工程、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得到锻炼。
在产业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方面,王育才认为,高校可以与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同时,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产业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提供优厚待遇、科研启动资金等,吸引人才汇聚高校与新型研发机构,为产业创新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模式,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可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桥梁,承接高校科研成果,并与企业合作开展中试和产业化转化。企业将市场需求反馈给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引导科研方向。
韩东成的观点与王育才不谋而合。“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有利于中小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创新。”他建议,依托安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鼓励技术创新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推动科技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技术创新、市场洞察、财务管理、法律事务等多个方面。”于振中认为,成果转化往往依赖于多方协作,包括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本的参与。
具体来说,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市场需要解决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匹配、知识产权保护、资金等关键问题。“首先,技术成熟度至关重要。”于振中说,科技成果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便能够大规模生产和应用。这不仅涉及到实验室阶段的原型开发,还包括中试放大、工艺优化等步骤。其次,要了解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以确定产品定位、目标用户及潜在市场规模。申请专利或其他形式的法律保护为后续的投资和商业化提供保障。
在资金方面,企业应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风险资本、政府补助或银行贷款等。同时找到适合新产品的盈利模式,比如直接销售、订阅服务或是平台经济等。“企业还应当建立高效的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聚集一支由科学家、工程师、营销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将实验室里的发明变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于振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