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砀山县
砀山县:皖苏两地共圆96岁抗美援朝老兵心愿
来源:张建军 2025-02-13 19:06:14 责编:李伟 许梦源 王逸群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近日,在江苏丰县和丰园抗美援朝老兵孙传信家中,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主要负责人一行和老兵共唱《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满屋里充满着欢声笑语,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温馨感动,慰问组将春节年画和慰问品交给老兵家人,孙传信老人眼里充满着幸福的泪花。

看到一同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老兵都领到了70周年纪念章,孙传信老人因找不到档案,只有一本退伍证和穿军装的照片,不能证明自己参加抗美援朝的身份,领不到纪念章,内心很焦灼,遂求助于现户籍地江苏丰县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查找档案,经多方查证,又联系到原户籍地安徽省砀山县退役军人部门,经江苏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派出专门人员带领其亲属协调处理此事,在皖苏两地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到其个人档案,帮助老人恢复了参加抗美援朝时任班长的身份。老人因此顺利领到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实现了老人的心愿,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还为老人建档立卡,补办了优待证。老人目前的心愿就是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出生地,目前的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葛集镇高寨村的老家,老家当时虽然贫穷,但依旧充满着感情,每逢佳节思乡之情愈深。今年春节之际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主要负责人一行为老人送来了春节祝福和关心关怀,同时向老人汇报了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帮助老人实现了微心愿。 

1921年1月,孙传信出生于华山县高寨乡六区高寨村(当时行政区划,现砀山县葛集镇高寨村),在孙传信老人的记忆里,从七八岁起,每天不是在干活,就是饿晕在干活的地头。没办法只好出去讨饭,1949年8月,孙传信在讨饭的途中迎来了生命的曙光——华山县解放了!全家回到高寨村,有了自家的田、生活尽管艰难,但吃穿用都有了着落,一家人再也不用四处漂泊。 

1950年,同村的王洪昌应征入伍。一个多月后,王洪昌回到村里,带给村民们一个炸雷般的消息。美国出兵攻打朝鲜,如果不能把美国鬼子挡在门外,我们又会回到以前挨饿受冻的日子。孙传信脑子里只有一个倔强的想法:好日子才刚刚开头,任何人也不能把它夺走,于是他第一个报名参军去前线,成为安徽省砀山县(当时行政区划)警卫营一名战士,当年10月又调至山东省军区补训二团四营十三连,任副班长。入朝作战前几个月的训练,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凭着倔强的个性,孙传信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在各项技能考核中,拔得头筹。

1951年12月,年仅22岁的孙传信身着戎装,和战友们一道踏上了入朝作战的征程。在由两根粗钢丝作牵引、上铺木板的简易桥上,跑步跨过了鸭绿江。一入朝鲜,到处都是烧焦的村庄民房,敌机在空中不时盘旋,远处的炮声如闷雷隐隐。躲开敌机的轰炸,他们白天隐蔽,晚上行军,就这样冒着风雪徒步一个多月,终于抵达了伊川附近的前沿阵地。

孙传信被补剂到型60军180师540团无坐力炮连3排6班,他任副班长。他们班驻扎的阵地为300高地,接替63军和26军防线,对面代号为99.2的恶山头和代号为883.7的长山腿则是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军阵地。一次战斗中,敌人的一个工事突然增加了火力,子弹如冰雹般砸向我军阵地,一时间,我军被压制得抬不起头。孙传信命令战友瞄准敌军工事开炮,由于刚上战场不久,作战经验不足,技术不过硬,心里紧张,一连四发炮弹都没能击中敌军要害。孙传信见状,箭步冲上去,亲自操作,调节瞄准器,调整炮身角度,第一发炮弹就在对方工事正上方炸响,随着第二发炮弹的一声轰鸣,敌人工事彻底哑火。我方前沿阵地趁机全面开火,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看见敌人工事被摧毁,战友们高兴得欢呼雀跃。这时,孙传信赶紧招呼大家迅速转移,战士们前脚刚迈进附近的一个小山洞,后脚敌人的炮弹就呼啸而来。望着被敌人炮弹炸飞好几米远的炮身,大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孙传信用他的机敏挽救了全班人的性命,也同时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还有一次,孙传信带领全班战士运输弹药,为躲开敌军炮火封锁,他们避开大道,沿着一条山间小路,艰难行进,却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为尽快渡河,他们分头行动找来几根木柱。几个战士争着下水搭桥。当时,尽管已经开春,但流动的河水里满是大块大块的冰凌。孙传信向大家摆了摆手说,他来,说完就脱衣下河,忍着冰凌划过的刺痛,在水里挣扎了几十分钟,一座简易木桥终于搭好了。运输弹药的任务胜利完成。孙传信也因此受到全连嘉奖。

在回忆起这些往事时,老人激动地说,两年里,我们全班战士无一伤亡,我们那时天天就着雪吃炒面,手脚冻得稀烂,也不觉得苦。大家坐在一起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活着,等仗打完了,回家好好孝敬爹娘,娶个媳妇生一堆娃,好好过咱的安稳日子。讲到这些时,孙传信老人抽泣哽咽,瞬间泪目。连续三个“好好”,寄托了一位老兵怎样简单的生活愿景,传达了一位曾经纵横沙场的百岁老人怎样朴素的家国情怀……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孙传信随队回国,被重新整编入0200部三支队四分队无坐力炮连。在徐州西南的前西村休整半年后,又来到南京浦口训练,后随部队驻扎滁州,建设营房。1956年2月,其本人要求复员。

在他的《个人立功备案表》《复员建设军人登记表》等各类表格所作出的鉴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语是:训练刻苦、技术过硬、作战勇敢、沉着机智、和战士打成一片……同时还看到了他当年参加建设劳动的许多优秀事迹。

复员后在砀山果干厂干了两年临时工后,接着便是三年困难时期,眼瞅着饥荒如瘟疫般大面积蔓延。为谋取生路,孙传信独自一人闯关东,在黑龙江省铁力县双丰林场做了一名伐木工人。他在这里结婚成家,并有了可爱的“五朵金花”。直到1989年,在林场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孙传信光荣退休后,一直生活在其丰县的女儿家。

历经战火洗礼的孙传信,更加懂得和平的不易,他说,“是祖国的强大,让新时代的我们不必担忧战火的侵袭,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英雄,时时刻刻坚守初心,一举一动践行初心,一言一行铸造忠诚。临别时,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主要领导一行与孙传信老人敬礼告别并再次相约,将为其定做一套崭新的抗美援朝军装,“八一”会再来探望老人家,为其带来惊喜和安慰,共和国的功臣,党和政府永远不会忘记。(张建军)

    相关新闻